规范化管理的社会福利中心
生态宜居新农村
田镇街道正理村博惠黑牛养殖基地.
田镇街道徐董村千亩花卉苗木基地
谦津电子自动化生产车间□本报记者潘卫平通讯员海燕云霞
田镇街道地处高青县中部,为县委、县政府驻地,总面积84.68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7个居委会,64个行政村,总人口6.9万人。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田镇街道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全力服务城市化、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工作思路,大力弘扬“单项工作争第一、全面工作夺冠军”的田镇精神,提升标准、争做标杆,全力服务城市化,推进农业现代化,领跑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民市民化,实现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一体化。
全力服务城市化
高青县委、县政府提出城区“三年倍增”工程,田镇作为县城驻地和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服务城市发展,服务项目建设首当其冲。
随着高青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田镇街道重点项目服务和“两区三村”改造任务日趋繁重。今年,需要完成的县级重点项目服务任务就有52个。征地拆迁被称为天下第一难。旧宅补偿、占地赔偿、楼房分配、人员安置等无不牵动人的神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不稳定,造成征迁工作无法开展的僵局。
“随着社会发展,早期敛提留、收公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基层干部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新的发展阶段,如何与群众打交道?”田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忠说。他们以民生需求倒逼社会管理创新,自觉把社会管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把土地征迁过程转化为群众工作过程,让党员干部在土地征迁过程中经受考验,接受锻炼。
工作中,街道机关党员干部去掉“管”字里的“官”气,加大“务”字里的“力”气,脱下西装换粗衣,不讲官话说土话,“身入”到群众家中,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心贴心交流,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工作中,他们探索总结出了“换位思考、迂回处理、化整为零、缓急相间、情感交流、实事感化”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村改工作法。
宁家村曾是全县“两区三村”改造中的难点村,如今却成了旧村改造“示范村”。2012年,创造出了旧村当年拆迁,小区当年建设,土地当年复垦且平稳无震荡的纪录。
仅上半年,田镇就完成水岸名都、天水营丘等20余个项目的服务工作。目前,7个村建成了新小区,5个居民小区即将开工,28个村启动旧村改造程序,他们创造出了令人叹服的“田镇速度”。
“征迁让我们收获了丰硕成果,也品尝到了心酸滋味。”王忠说,街道干部脑海中没有节假日概念,他们腊月二十九放假,正月初一上班。“24小时工作法”,五加二”、“白加黑”是街道党员干部忘我奉献的真实写照。
双百工程奔小康
今年以来,田镇街道紧紧围绕跨越发展主题,以“百优创建”和“百村万户扶贫奔康”工程为契机,以“两园五基地”建设为总抓手,着力培育一批干事创业先进村,提高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以先进带后进,整体推进了街道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着力提高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基地“三位一体”的模式,建立各类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引导带动广大农户融入产业链,发展订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把黑牛产业发展作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号工程来抓,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实现了黑牛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截至目前,全街道建成黑牛养殖小区13处,1000头4处、500头1处、300头4处、100头3处。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今年以来,前池、正理、胡家、柴家等村成功流转土地4000亩,绿色科技示范园流转土地3000亩,“水绿高青”建设项目流转土地3000亩。
全力实施基地建设“六千工程”。在崔张管区以徐董、正理为中心,发展占地1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在义和管区,以柴家、青徐、宫家、孙庄为中心,发展占地1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城南管区,以前池、后池、韩连、尹家、马庄、乔家为中心,发展占地1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沿南外环以南,以桃花源记为依托,发展1000亩高档花卉苗木基地;以西外环、北外环干线路绿化为依托,发展2000亩高档花卉苗木基地。司家西红柿、段家西瓜、崔张超甜葡萄、马家苗木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有序扩张。
通过实施“双百工程”,涌现出了越来越多有影响、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村”,加快了群众致富奔康进程。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6个村,由县选派了6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每名第一书记都由1名包管区班子成员、1名管区书记、1名村支部书记、1名包村干部配合工作。他们用“4+1”的工作模式,研究探讨产业发展思路,完善贫困村发展规划,积极为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出谋划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田镇街道开通贫困村建设规划优先提报、建设项目优先落实、村干部优先培训三条“绿色通道”,“部门+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正在形成。
同时,街道71名干部与辖区内94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按照“摸情况、定方案、勤走访、重帮扶、严监督”的“五步工作法”,帮扶干部每周下村2次,对联户家庭的基本情况、贫困原因、解困需求和技术特长做到了解的基础上,从帮扶对象实际需求出发,为帮扶对象提供诸如劳动技能培训、下岗再就业、低保户落实、申请大病医疗救助等帮扶措施。
水绿交融生态美
徜徉在高青县城西外环,但见绿树成荫,清波长流,你会感叹,在繁华喧嚣的城市里竟有如此一片净土。
“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缘于我们持续不断地开展水绿高青建设。”王忠说,生态是田镇最美最亮的名片,无论是“黄三角”开发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守住生态底线,保住这方净土。
水是城市的灵魂。为配合水绿高青建设,田镇街道实施了北支新河改造、环城水系改造工程。
引黄入城,水润高青。每当夜幕降临,环城河上灯火点点,有人荡舟水中,激起水声笑声。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在农业产业发展上,优先布局高档花卉苗木、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精准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工业发展上突出准入制度,提高门槛、宁缺毋滥,严厉打击土小企业,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在综合治理上,突出体制建设,加强长效机制维持和保护,为保证县城碧水蓝天贡献力量。
按照“科学规划、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的发展思路,以黑牛产业为重点,以都市农业、精准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总抓手,重点推进种植业优化型、种养结合型、龙头带动型、资源循环型和休闲观光型等五种农业发展新模式。
强化宣传带动、广辟融资渠道,整体土地流转,高标准完成“水绿高青”建设项目,沿西外环、北外环、广青路、唐北路新增绿化面积3000余亩。沿高淄路、南外环分别新增苗木基地1000亩,街道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超过万亩。
着力将花卉苗木基地打造成一个集观光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同时,指导宁家村借助城郊村改造的契机,在腾空的土地上规划、建设生态农业休闲园。冯郭、司家、姜家、徐家等村发挥原有的有机葡萄、西红柿种植优势,沿南外环新建了观光采摘园集散群。段家西瓜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段家西瓜采摘节”,“牛奶西瓜”远近闻名。
伴随着都市农业示范园、生态休闲园、观光采摘园等项目的落地,田镇街道实现了品牌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与温泉旅游、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的有效链接。与温泉花乡、高青汤岛等温泉旅游开发项目相结合,抓住机遇努力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联姻,吸引外来投资者投资、置业、居住、消费,带动整个一、三产业的繁荣发达。
生态就是金钱,生态就是效益。田镇街道又创出了令人称道的生态农业“田镇模式”。
幸福和谐新家园
“农村改社区,不见得就成了城市。农民上了楼,也不见得就成了市民。不少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和陈旧的生活方式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提升群众素质,重要的是加强‘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工程建设。”王忠说。
创建载体,让“四德”建设有平台。街道在71个村(居)高标准建设“善行义举四德榜”,因村制宜,巧立奖项。将优秀居民的善行义举和个人形象在宣传栏里展出。开展“一村一寿星,一村一孝星”评选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签订“‘四德\’工程责任状”,要求每年分别给双方父母生活费用,科级干部不少于2500元,机关干部2000元,农民600元或等价粮油……“责任状”的签订,让每一个田镇人心里都怀揣一个承诺,一份责任,诚信意识随之深入人心。
创办活动,让“四德”工程“花”盛开。今年三月,田镇四街(和平街、民主街、建设街、胜利街)联合举办邻居节,大家走出家门,踊跃参与到邻居节活动中来。同时吸引带动了其他小区居民的热情参与。今年五月,依托农凯米业公司举办首届粽子节,县内外130名民间“粽王”齐聚田镇,一展才艺。从七月份开始,举办“唱响高青”电视歌手大奖赛海选,点燃了上万名群众的参演热情。
加强城乡一体化管理,创造性推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将街道71个村(居)细分成网格,71名干部“守土有责”,每人管理一个网格。他们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每个村(居)配备1至3名保洁员,实现镇村共同管理,镇财政统发工资。村(居)垃圾及时清扫、定点清运成为现实。
在高青,田镇一直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经过艰苦的转方式调结构,田镇经济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目前,街道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3家。1至6月份,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到40.4亿元,5.7亿元,2.5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000万元。
政府有了钱,民生投入“不差钱”,做到了科学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投资1800万元建成社会福利中心,投资1000万元建成崔张小学、义和小学教学楼,投资700万元,新修柏油路13万平方米,投资3200万元新建田镇中心小学、幼儿园,投资800万元完成防保站升级改貌,投资6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出资350万元,为辖区所有农村居民支付新农合自筹资金部分。
把财政蛋糕分好,将发展红利让民,田镇街道在民生建设上又创出了令人瞩目的“田镇样板”。
新闻推荐
...
高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