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农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市供销社大力推进“社村共建”工作,以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用、发展共谋为着力点,构建起资源整合、资金投入和督导服务三大机制,综合推进农业转型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增收和供销社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已与731个村(社区)开展合作共建,实现村集体增收950余万元,帮助农民增收1.38亿元。
通过“社村共建”,一张联农为农、惠农助农的服务网络越织越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收入增加、供销社加快发展”的共赢之路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周扬通讯员王厚东
一边是前景广阔却面临“空壳”压力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集体增收乏力,经济的“空壳”带来治理的“空壳”。
一边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供销社,各项工作正突破发展、有序推进。
如今,二者找到了连接点。供销社和农村基层组织“社村共建”——一项被定义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抓手”的创新,正在淄博市如火如荼开展。一招走活满盘棋,在这场改革创新中,供销社趟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收入增加、供销社加快发展”的三方共赢之路。
从“空壳”到“实心”
村集体和村民腰包鼓起来
这几天,高青县花沟镇东口一村农民王学荣格外忙碌,大棚里的蔬菜又到了收获的季节,浇水、捉虫、收菜,看着各种蔬菜挂满架子,王学荣对记者说:“累也高兴!”
王学荣的蔬菜大棚是该村66个大棚中的一个,它们同属于高青晟润果蔬专业合作社,该专业合作社由高青县花沟供销社和村委流转土地600亩共建而成,包括冬暖式高温大棚40个,联体式科技大棚26个,露天蔬菜340亩,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并设有办公室、化验室、仓库等设施。
“俺租了合作社一个大棚种菜,只管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种好蔬菜,不用愁销路,一年下来纯利润就5万元,在以前可是连想都不敢想。”提到种大棚,王学荣喜上眉梢。
村主任韩道军告诉记者,以前的东口一村以粮食种植为主,村里也没有集体产业,青年都外出打工了,全村空心化非常严重。自打和供销社合作上了这个项目,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回来了,纷纷承包大棚,提高了经济收入,村集体也有了更多收益,有能力为村民干更多事了。
正是有了“社村共建”项目,村里由“空荡荡”到“热闹闹”,实现了由“空壳”到“实心”的变化。仅今年以来,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30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60万元,解决就业28个,助农增收近100万元。通过与村级组织、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和农民联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全市供销社实现了基层组织“村增收、民致富”和供销社“稳根基、快发展”。目前,全市供销社已通过出资参股、业务指导、辐射带动、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吸纳等多种方式,领办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848个,发展入社社员8万余户,辐射带动农民10万余户,年经营额20余亿元,助农增收近3亿元,在繁荣农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淄博市南部山区博山区池上镇,池上供销社同样和池埠村委合作实施“社村共建”,通过村委租赁土地、托管农民闲置房屋、吸纳村集体入股,联合农民发展食用菌合作社和乡村旅游合作社,吸收村两委成员到合作社任职,投资新上香菇、桔梗等冷链加工项目和农家乐休闲服务项目,实现了创新发展。在池埠村支部书记王世田看来,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上。王世田说,以前村集体一年收入不足万元,村委想修条路都得找村民筹钱,肯定是办不成,更不用说逢年过节给村民发点福利了。但实施了“社村共建”后,变化出现了,春节、中秋等节日,全村60岁以上的村民每人都能领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空口白牙不好使\’,现在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致富增收,村集体能给群众办实事。”王世田告诉记者,和供销社合作搞“社村共建”,带动全村及周边农民500多户,人均增收1.5万元,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村集体增收后,累计投入资金3万元修建道路、清理河道、修建河堤,为村社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村两委在村里也树立起了威望。
共建共赢
健全机制保障民富社兴
据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宋少飞介绍,“社村共建”工作是山东省的首创,目的是通过和村级组织合作,最终实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抓手、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供销社改革发展有资源。具体到淄博市,就是通过共建社区服务中心、专业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这五个重点,密切供销社、村级组织和农民的联系,拧成一股绳,共同推进“三农”发展。
记者了解到,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项工作在现实中迸发出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一个部门推动的改革最终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认可,继市里出台“社村共建”意见后,目前已有6个区县党委、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推动这项工作在全市铺开。在党委政府重视和供销社的努力探索下,全市供销社以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用、发展共谋为着力点,构建起资源整合、资金投入和督导服务三大机制,依托系统内龙头企业和基层供销社,与731个村(社区)开展合作共建,实现村集体增收950余万元,帮助农民增收1.38亿元。其中参与建设的284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部分是租赁村集体经营服务设施,与村两委合作建设,服务范围内的农民120余万人,成为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全市供销社发展的1026个日用品超市,有80%建在农村,促进了工业品下乡,繁荣了农村市场,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安全便利的消费环境;组织12个龙头企业、46个基层供销社与190个村集体合作开展现代农业规模化服务,有效促进了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动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
“社村共建”,初步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收入增加、供销社加快发展三方共赢的喜人局面,各方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形成了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全市供销社立足当前“社村共建”成效和经验,深入探索推进,着力建立强村固基、富民兴社长效机制。在处理好各方利益,提升供销社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合作共建水平。
据了解,按照计划,到2017年,供销社经营服务项目将进入全市60%以上的新建农村社区,在70%以上的村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80%以上的村建有现代经营服务网点,实施“社村共建”的村(社区)集体年收入平均达到3万元以上;完善供销合作社、村“两委”、农民合作社和信用互助组织“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密切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组织联系和利益联结,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形成强村固基、富民兴社的长效机制。
池上供销社与池埠村合作共建淄河源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外景
新闻推荐
...
高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