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店村新建骨灰纪念堂44年无土葬
记者日前来到高青县唐坊镇和店村采访时发现,村子大片的耕地平平整整,放眼望去没有一个坟头,仅在村子一处破旧的瓦房前立有一个墓碑,一位名叫刘安全的村民告诉记者,这瓦房是村里上世纪70年代就存在的骨灰纪念堂,这墓碑前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坟头,埋葬的是烈士。
刘安全从腰间提出一串钥匙,打开了纪念堂的门,他是村子里第9个拿钥匙的看门人。“全村故去的人骨灰都存在这里,我父亲1998年去世后,也在其中。”刘安全守着纪念堂5年了,平时在地里忙农活,有村民的家人故去火化后需要将骨灰盒存放到纪念堂,便会给他打电话。“除此之外,有刮风下雨的时候我不放心都得来看看,房子年岁长了,害怕漏雨塌方。”刘安全告诉记者,村里上到老年人下到年轻娃,都接受了“骨灰入室”的安葬方式,目前村里新建的和店祠堂快要完工了,预计清明节时就能将骨灰盒从老纪念堂迁入。
和店村村支部书记刘安度告诉记者,村子不土葬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田间坟头多,占了不少耕地,为了节约土地,从那时起村里有人去世就开始火化,将骨灰统一存放,方便村民祭拜,也减少了在坟头跟前烧纸时容易引发火灾的风险。
“入土”与“入室”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市公墓管理处焦成名告诉记者,节地与生态是其最大的特点。“和店村骨灰纪念堂是淄博市长期坚持深化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也是传统节地生态安葬的一个典型。”焦成名算了这样一笔土地帐:和店村老纪念堂里现在安放了700具骨灰,按照国家墓穴安葬规定,若是土葬,每具最少占地0.8平方米,总计就是560平方米,将近1亩地,但老纪念堂仅占地26平方米,便将700具骨灰盒进行了安放,不仅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环境,也有利于土地的后续利用。
高新区魏家村地宫清明投入使用拒绝田间立坟头
高新区魏家村公墓是2015年6月动工建设的,他们将存放本村故去村民骨灰的祠堂建在了地下,现在的地宫占地面积4.4亩,地下不到1600平方米,地下祠堂格位分单格与双格,共9层,可以容纳2.3万个骨灰盒同时安放,预计今年清明节时开始坟迁并正式投入使用。
“本村不允许村民地里建坟头、立碑,以后就统一到祠堂来,不仅便于管理,也方便村民祭扫。”魏家社区党委副书记何进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早前村里是有一个墓地的,占地10余亩,常年无人管理,很是荒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故去渐渐无法土葬,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也占用了不少农田。“时间长了地里没有空间,因为有坟头的地方就没法再埋葬了,几十年下去怎么耕地,全是坟头村民看着也不好受。”何进成说,使用祠堂不仅能解决这些问题,还能长久有序的反复利用。据何进成介绍,目前公墓内告别厅、骨灰堂、焚烧池等各类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清明节正式坟迁投入使用时,公墓还会为居民提供统一制作的石制骨灰盒。“以前村民烧纸钱都在坟前,风一吹,就有可能把火星吹走引起火灾,地宫设置了专门的焚烧地,村民祭拜完用清水一冲,不留火种。”据了解,魏家村本村几千名居民使用祠堂是不收费的,去世的老人在祠堂里也“住楼”。
(晚报记者商萍萍)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叶强平)3月上旬,理塘县组成旅游考察团,赴成都、阿坝考察学习旅游产业发展先进经验,推进高城镇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建设。3月1日至9日,由该县委、政府领导带队,县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局、县住房和...
高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