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字伯蟾,一九七○年正月生于黑龙江省安达市,北国的风天雪地中。童年生活于山东省汶上县以后迁至淄博,现居于临淄。一生努力去做一个真实坦荡纯朴平柔的人。二○○四年出版易学专著《精知解易》。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百家争鸣,争奇斗艳。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儒家文化从孔子至今形成已有两千多年了。更具体确切地说,儒家文化真正形成已经两千多年了,而不是存在两千多年了。
应该说:是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的那样的一个时期,反思总结了夏、商、周三代及三代以前的文化,整理总结了前人的智慧加以自己的思想,使儒学成为了一门学说,真正的自成一家。走向成熟,走向规范,奠定了几千年来的,一个儒学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准则。
儒学其中心宗旨讲的是:“仁,义,礼,智,信。”
“仁”为儒学的核心理念,一切的一切“仁”为儒学第一根本。在历史上,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百姓豪杰,如果不“仁”那么也就将一团混乱,社会也就无所谓社会。儒学推崇“仁”道,放之四海皆准,是不能也不可否认的。
“义”从儒学角度而言“仁”而“义”。行为中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为重要的了。讲“义”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仁”这一核心理念。纵观中华文明,文化行为,“义”字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该不仅仅是价值千金的问题。“义”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所尊寻。在历史上汉高祖虽是布衣出身,但是刘邦知道“约法三章”尊从的就是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仁”与“义”。为什么这么做刘邦不说,因为他的手下多是粗野之人,也就不好说个所以然了。以至于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就直接把刘邦用而不说的这一中心指导思想学说奉为立国之本。那就是尊儒,推广儒学。
“礼”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规范。所谓“礼”浅显的说就是礼节行为。往深一层说就是法令,法规,规章制度。开始,刘邦平定天下,当了皇帝,可还是烦恼无尽,为何?就是“草莽英雄”不知“礼”,没有章法典范可寻。没有规矩规则可依。经过“儒生”的一番教化,使得一切井然有序,龙颜大悦。这只是封建帝王的一个故事,也是史实。但是从那个历史时代可以看出“礼”的影响与行为的重要性。以史为鉴。从古时走到今天,礼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智”是思维信仰学识追求行为的努力过程中积沉中智慧的展现体现。
“信”古人言“信者不违”“一诺千金”古人把“信”看得高于生命。“信”是“仁,义,礼、智”的终端行为。一切一切制度法规等等规范的再好,说的再多“无信”也就是“违背”。那么一切都是空谈,也就是古人讲的“不足为信”。不足为信也就没法去执行。“无信”那么一切将是什么?
儒学还有一个中心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为何孔子为后者称之为圣人,这是因为儒家学说给于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指出了方向,给以规范。是站在利益国家,利益人民的这个高度来看待问题,来解决事情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学识德修,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一个人,如果连起码的礼义廉耻都没有的话,我不相信会有“忠信”。更不要说“孝悌”。不修身连齐家这一基本也不可能做到,还能说什么!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尊寻着“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准则一直未变。
儒家文化产生于几千年前,必受时代的影响,但其主流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去学习努力的。儒学告诉我们,人人都具备了成为圣人的本来。只不过是我们努力去做了还是没做,做了多少,还差多少罢了。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