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力重
近读了淄博市作家孙德明发表于《辽河》2013年第9期上的小说《春风又绿淄河畔》,感到分外高兴,作者塑造了一个令人内心深处为之感动的,这样一个有血有肉、风清气正、令人可敬可爱的农村青年形象。这是乡士文学生动的、有代表性的典型。
鲁迅先生在谈到塑造典型的经验时说:“所写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当然,鲁迅先生所言的拼凑,决非机械的凑合,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作家的想象和虚构,熔铸成一个活生生的形象。
孙德明长期生活在乡村,对于家乡这片沃土,较为熟悉,加上他的主观努力,善于观察生活,故在二十余年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到的艺术特色。再看主人公曲小光,既是个青年农民,又是个自由撰稿人。此乃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在当今经济大潮下,在金钱面前不为所动,风清气正的青年人毕竟还是少数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曲小光,出身寒门,学习优秀。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为了给父亲治病,不惜放弃学业!他在外打工,下苦力之余,喜欢读书写作,撰写稿件,为乡亲打抱不平,从而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深孚众望的他,自然深谙贿选的危害,其思想觉悟委实要比一般青年高出一筹,为此,他抵挡住了曲二同曲安泰的金钱诱惑。同时,作者还塑造了农村青年妇女张嫂的艺术形象。曲小光经常帮邻居张嫂的忙。张嫂是非分明,个性泼辣,对贿选行为深恶痛绝,“不义之财不可取。今天贿选你,明天坑集体”!故她同小光一拍即合,毅然决然地走他们的金光大道。
然我们的主人公曲小光,最终的理想追求只是为了公平竞选;只是为了做个合格的农民代言人的角色。他不怕打击报复,不怕艰难困苦,同张嫂携手,不惜冒雨,坚定不移地去县选举办告发贿选者。
再看贿选者党员曲二,平时与曲小光无怨无仇,两人又是一个家族的乡亲,然最终却被嫉恶如仇的小光所唾弃。曲安泰书记当初可是他们家的大恩人,就因为其贿选,小光居然当即立断,与之绝交!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这样描写道:“书记之举,如同引燃了一个炸药包,无情地摧毁了小光对他十余年来建立起来的崇拜。他心中那个和蔼可亲、德高望重的书记形象,已幻化为一缕清风远去了!”透过描写不难看出,曲小光之举并非以怨报德。早在曲安泰未实施贿选之前,他曾一心一意,为其做过村民的思想鼓动。然令曲小光没有料到的是,曲安泰竟实施贿选!小光认为其思想形为已发生了质变,从而动摇了其在小光心目中的形象之根基,走向彻底的背叛。
曲小光虽然骨子里淳朴而善良,但彻底觉悟了的他,一旦看清了真相,认准了的事,便“敢”字当头。尤其对于治保主任曲槐的打击报复,毫不动摇,意志如钢;越是艰险越向前!在邪恶势力面前,凸显新时代农村青年的优秀品质。尤为可贵的是,他的思想颇为纯洁而单纯,压根并不是为了当什么主任;他只是出于一个农村青年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下意识地充当起了村民代言人的角色。然这角色是否能成功,他甚至从未去想,但却十分的自信。像乡选举办方少功这样的角色毕竟也是少数的。仔细分析,主人公这种精神,这种自信,源于对党对家乡这方厚土的挚爱,其浩然正气也基于此。
此外,作者还塑造了县选举办宋先民主任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但一个有人情味、干事认真、正义凛然的县干部的生动形象,跃然于纸上,站立于我们的面前!曲小光与张嫂之举,赢得了县选举办宋主任的信任和支持,彻底废除了该村原来的贿选。
无意插柳柳成荫!当曲小光以810票独占鳌头,当选为曲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之时,思想上竟毫无准备,居然说自己不是块当官的料,让大伙另选高明。然大伙却在异口同声地拥护支持他。末了,在母亲、张嫂期望的目光,和大伙强烈的拥护声浪的驱使下,终于“唤醒了小光内心深处蛰伏已久的理想!”于是,他牙关一咬,振臂高呼:“俺干!”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