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上午,由本报主办的“恋马情·幸福梦”王新平向晚报读者赠书画马活动在淄博日报二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市各区县20位72岁以上的“属马”的热心读者欢聚一堂,并现场获赠了王新平先生奔马画作和长篇散文著作《中华之光淄博三宝》。
本报牵线“属马”老读者喜获奔马图
3日一早,活动尚未开始,热心读者们已纷纷赶到现场,有的热心读者还是早早出门乘公交车从周村、桓台、临淄等地赶到现场的。9点30分活动开始,淄博报业传媒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编、淄博晚报社总编孙廷国致欢迎词并热情介绍了出席活动的各界嘉宾。孙廷国总编说,读者是报社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淄博晚报多年来的发展离不开读者的厚爱和支持,正是有了广大读者的关爱,才使得淄博晚报发行量每年都在递增。王新平先生在画马方面尤其擅长,值此“马年”岁尾,本报特举办此次活动由王新平先生亲自选出精美“奔马”图赠与部分“属马”的老读者,以感谢老读者多年的支持关爱。
一位84岁的老大爷在获得画作后开心地表示,这是自己今年得到的最开心的一份“生日礼物”。考虑到部分老人年龄太大、出门不便,在此次仪式之前,王新平先生就与市政府特邀咨询苏勇先生一同赶到张店铁路小区96岁老人孙兆英家中赠送精美画作,给老人送上一份马年岁尾的“惊喜”。在随后的交流中,王新平先生还与到会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并展示了自己的创作于1979年的第一幅绘马作品。
王新平,字开原,号“衔草斋主”,作家、诗人、画家,1953年生于山东淄博。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唐勇力工作室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孙其峰写意花鸟工作室画家,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协培训中心特聘画师,多次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其散文作品《母亲》在本报刊发后,曾经使众多的读者流下感动的热泪,并被拍成电视散文获得山东省牡丹奖;长篇散文著作《中华之光淄博三宝》于2012年8月在淄博晚报独家刊发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陶瓷、琉璃、丝绸这三件“淄博三宝”也因此被叫响。该作品对淄博的陶瓷、琉璃和丝绸的博大精深进行了深刻的提炼和阐述,使淄博市的传统艺术精品在今天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2013年8月陶博会前夕,本报又全文刊发了王新平先生的另一部作品、长篇抒情散文诗《三宝传奇盛世之歌》。此部作品于2014年8月,获得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最长的抒情散文诗”证书。
淄博是齐文化的一个中心,在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中,无价之“宝”难以计数,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挖掘和整理这些“宝藏”任重道远。《中华之光淄博三宝》、《三宝传奇盛世之歌》两部介绍淄博本地文化艺术结晶的优秀作品相继在本报独家连载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孙廷国总编与王新平和老读者交流
王新平与市政府特邀咨询苏勇看望96岁孙兆英老人
王新平:画马渊源始于“墙画”
马,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和强盛富有的象征,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千里马、神马、天马的记载。龙马精神,也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精神。“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骏,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写尽了马的忠勇无畏、超迈不羁精神。我国画马史上名家辈出,他们或注意实际观察,将马的种种形态精确地描绘出来。清以前画马的大家,多以工笔为主,到近代,始有写意骏马。徐悲鸿结合东西绘画所长,将写意骏马推向新的高度,成一代大家。其后的黄胄、当代的刘大为,虽不专攻鞍马,但是对写意骏马,都有独到的造诣。王新平喜好丹青,在中国画的表现题材中,尤喜画马。
谈及“画马”的渊源,王新平说,1979年结婚时工作的单位分给他一间十七平方米的单身宿舍,因墙面有三米多长,就想用一幅画装饰一下,当年《中国青年》杂志的年历上是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他见到以后,如获至宝,马上意识到它正是自己多年来所寻求的学习摹本。用了周日一天的时间,临摹的第二张徐悲鸿的奔马图终于挂在了新婚房间的墙上,从此,他与马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工作之余,王新平经常伏案临摹徐悲鸿大师及当代诸多画马名家的作品,习作多次得到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先生的当面指教,同时还利用探亲旅游、工作出发的机会,到国内外的草原、马场写生,为日后创作收集素材,积累知识。离开市政府办公厅主任的岗位后,他先后到中央美术学院唐勇力工笔人物工作室和中国人民大学孙其峰写意花鸟工作室学习深造,对绘画艺术领域尤其是对画马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画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感情,有人生感悟的作品才长久,才有共鸣,才具有更深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说起画马,王新平说他还有一件难忘的事,在2002年到西安岳父、母家中过春节,因为是在异地他乡,初一过后,便觉得闲来无事,当看到西安大街上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时就想到去大街上作画。立刻就买了笔墨纸毡,还买了石料、印泥和刻刀,大年初三就带着自己刻的印章来到了一家饭店门前,铺开摊子画马。当时的兴致很高,数小时后已见各种形态的马跃然纸上。这时,看到一位拎着菜篮子的老大娘在看画,他便问她是否喜欢。大娘在点头的同时伸出了两个手指,意思是两元钱要两张。“我当时好像感觉受到了一种刺激,不加思索地把头摇了摇,但当我很快意识到不应该时,大娘已经消失在人群里了。这件事让我内疚了很长时间,甚至今天都不能原谅自己当时内心中的那种虚荣和对一位老人的冷漠。这次晚报的马年向属马的老读者赠作品活动上,看到老读者们如此喜爱自己的作品,也算是的内心对那位大娘的一点补偿。”
王新平,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府官员,还是一位充满激情和责任感、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化学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以独特视角对淄博的陶瓷、琉璃、丝绸产业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概括凝练,结集形成的《中华之光淄博三宝》、《三宝传奇盛世之歌》等文学作品,还有意境高远、形态俊美的花鸟、人物画作品。离开工作岗位后,他在前往北京进修学习之余,创作了大量佳作。作品送往外地展出的同时,先后在市里举办了多次画展,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鸟各个题材,其中马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他笔下的骏马,以墨色塑造体积,以线条勾勒筋骨、骁腾飘逸、气吞万里,简洁而不简陋。在2014年11月中旬举办画展中,展出了创作的一百三十八匹马组成的二十余米长的“千里追风”图,这幅作品为奔马群图,整个画面起伏跌宕、前后呼应,视觉效果十分震撼。
“赏精神、长风骨、助人生”这是王新平在学习画马的过程中对马的内在精神气质的深刻理解。“骏马是力量、速度的象征,它本身就带有崇高的美学意蕴。人生也是如此,做事要有充满活力的精神,做人要有正直豪迈的风骨。唯坚韧者,遂能其志;甘于寂寞,以马为师,通习百家。”与其说这是王新平多年来为人治艺的准则,不如说是他数十年工作和从艺的真实写照。
王新平展示自己的第一幅绘马作品
座谈会现场
老读者现场获赠骏马图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