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华:淄博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多发、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近年来,慢阻肺已成为我国城镇第四位死亡病因,农村第一位死亡病因。有人称它为“沉默杀手”,因为它的症状往往被人忽视,等病情严重了,发现重视了,可能已经发展到中后期了。
在淄博市第一医院举行的“中国慢病防治专家行暨慢病特困救助淄博站”活动上,淄博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孙国华告诉记者,慢阻肺虽然是呼吸道疾病,但对全身系统影响也不容忽视。
它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由肺部炎症引起全身性炎症。随着肺功能损害加重,慢阻肺患者常出现慢性呼吸衰竭,并进一步引起动脉高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重度慢阻肺患者也容易合并气胸、肺栓塞。
慢阻肺患者最常见死因为心血管病。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慢阻肺全程中也增高。另外,肺内持续性炎症也增加心血管病危险性,而慢性缺氧及炎症反应也易引起心律不稳。还可能出现全身软弱乏力、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骨质疏松、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孙国华表示,在中国,慢阻肺的危害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公众对该病主要存在两大认识误区,是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
误区一:约50%的患者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患病。
“在我们接诊过的病人中,60岁的李先生有40年烟龄,手指已经发黄,偶尔还会微微颤抖。病人说以前零星有些咳嗽带痰,但他想自己抽烟,又上了年纪,哪有不咳的呀。可最近两年,李先生明显呼吸不畅,有时连上楼梯也困难。”
孙国华说,这是典型的慢阻肺发展“三步曲”,一旦症状出现,已是慢阻肺的中晚期,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急性发病时,患者可能失去一半肺部功能,严重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4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抽烟或有家族病史等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觉。“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该检查只需吹几口气,无痛苦,就像测血压一样简单。”
误区二:不坚持规律治疗。
“前年冬天,65岁的刘先生因慢阻肺急性发作住院治疗,出院后,觉病情好转,便自行减药,最后索性停药。去年秋季,刘先生因慢阻肺急性发作导致心肺衰竭。”孙国华说,目前医学尚未有治愈慢阻肺的手段,只能尽量减少其发作。
“聪明的患者通过坚持治疗来防止疾病发作,而不是在发作时才接受治疗”。目前有些创新性的药物及技术,如一日一吸的“噻托溴铵”,能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孙国华提醒,远离慢阻肺,主要有六大策略:
1、及时戒烟,慢阻肺的发生率可减少80%至90%。
2、提高抵抗力,防止感冒,避免接触雾霾及空气污染。
3、注意膳食营养合理,营养不良会削弱免疫力。
4、适当运动,可增强肌肉活动度和增强呼吸功能。
5、中医药防治,淄博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冬病夏治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已有10余年临床经验,积累了近千病例,从临床来看,冬病夏治能明显增强免疫力,减少急性发作,稳定肺功能。
6、每年秋冬季节注射一次或两次流感疫苗。每5年注射1次肺炎疫苗可使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发作和死亡率减少约50%。
新闻推荐
谢宜奎:淄博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