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峰
豆腐,是我食品生活中的所爱,只要有条件,天天都愿吃它,而且几十年来,不俗、不够。
有人说,人这种动物,小时候喜欢吃啥,年龄越大越想吃它。这话在别人那里如何我不得而知,在我这里却是千真万确。
比如说豆腐,就是其中之一。豆腐之法,据资料记载,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相传一次用黄豆浆汁与卤水共煮时,偶然发现凝固成块,食用后香嫩可口,大家十分欣喜,于是取名为豆腐。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豆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制作中也有中国“相克相生”的哲学。
山村的人家,食中有肉是不可能的。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几户人家合伙买上只羊,或者是随份子割点猪肉,过过瘾。平时,能吃上豆腐已经是很奢侈的事了。我考上淄博四中时,在村上也算是一件大喜事,父亲一大早起来,就端着一碗豆子,满街去找豆腐挑子,割了满满一大碗豆腐,亲自炒韭菜,拌黄瓜,全家人为我庆贺。聪明的农家人,能把细腻嫩滑的豆腐,加工制作成各种美味佳肴:炸豆腐块、豆腐皮子、豆腐丸子等等。以它为主料还能做成各种花样繁多的美食佳肴,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满足了人们的食欲,健壮了人们的体魄。其中,在咱淄博一带至今仍是席中珍馐的“博山豆腐箱”便是一个经典。据史料介绍,此品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进入了大清皇宫菜谱。相传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博山,在退休颐养的孙国老家。席间,厨师用一些做菜的下脚料制作出了一道菜,上去后,受到乾隆的称赞,此后,这道独创的无名小品就进入了皇家菜系,也成了豆腐制品的一大荣耀。
其实,不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吃饭穿衣就是生活,就是人生。作家三毛曾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事上,是不会长久的。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不过一日三餐,而这舌尖上的爱情,也远胜过风花雪月的浪漫。杨绛和钱钟书在英国时,最为头痛的就是吃饭。外国人的口味总是吃不惯,于是他们干脆自己买锅、买菜,就着简单的厨房、灶具,居然生造出了好吃的红烧肉。还总结出了猪肉、鸡肉、牛肉用文火炖,把羊肉剪成一股股细丝涮着吃。且不说他们做的饭菜如何,他们是把做饭当成了夫妻相互切磋,反复试验的生活乐趣,又加上杨绛平实厚重的文字打底,淡然之间,依然能滋润着真爱,使人感到凡俗生活的盎然情趣。
我与豆腐之情结,还有小时候的一出小闹剧。
也就是六七岁的样子吧,有天早上母亲盛上一碗黄豆,要我到胡同头上赵大叔那里割豆腐。因为是老主户,事情进行的很顺利。正当我手捧着那碗热乎乎香喷喷的豆腐向家走的时候,常跟我斗着玩的孙老孩(因为他长得矮,外号叫老孩)突然惊呼:你看!你看,碗底上爬着那么大一个大蝎子……
因事情来得突然,我下意识地将碗一翻,那块热乎乎的豆腐就在地上摔成了粉身碎骨了。这时,老孩哈哈大笑,我也如梦初醒,弯腰摸起石头追了上去……
时至今日,那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国画绘瓷郑峰作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