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本报联合淄博市民政局、淄博社会工作者协会联合推出“关注社工”栏目,本报记者将走近这些社工让更多的人都来了解他们、理解他们、让社会公众对社工服务有更多接纳和认同,呼吁相关部门通过机制上的完善和创新,为社工们创造更好的实现理想的平台。
年轻社工的美丽梦想
核心提示:3月17日是第九个国际社工日,作为社会转型期蓬勃兴起的新兴群体,社工不仅面对着社会公众的不解,更面临着自身生存的艰难。淄博社会工作者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淄博市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逾百人。而根据另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超过7成受访者不了解社工行业,其中大部分把社工误解为义工或志愿者,还有许多人将社工当成居委会人员。
今年31岁的李孜文是淄博市社会福利院的一名职工。每天陪伴在一群孤残儿童和孤寡老人身边,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奉献爱心的工作,但她的奉献并不只是这些,她还是淄博市博众心理援助中心、淄博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服务社会,奉献他人”这句话。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指导下,她先后策划、组织、参加了志愿者队伍的多项服务活动。自2012年至今,每年带头参加团市委组织的植树节活动,倡导、宣传环保理念。2014年3月,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阳光助残”行动,并在启动仪式上,作为志愿者代表接受授旗。在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进行志愿服务,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特殊儿童开展训练课程。
因在福利院工作,所以对福利院职工的心理健康非常关注,他们大多为女职工,对福利院的工作有着极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把大部分的精力和爱奉献给这里的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但他们的心理健康却容易被忽视。
2014年7月,李孜文协调淄博市博众心理援助中心与淄博市社会福利院,提出了“‘与爱同行\’关爱福利院职工”的志愿服务项目,与博众心理志愿者们一同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团体心理辅导,每季度一次,受助群体将达到近千人次。去年,她参与策划了“‘岁月如歌:我的故事’老年人生命回顾”服务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协同淄博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社工志愿者,帮助孤寡老人回顾生命历程,重塑人生意义,撰写生命回忆录。
因负责淄博市社会福利院志愿者的管理工作,近年来,她组织有数千人在福利院各岗位上进行了志愿服务,将志愿者资源积极充实到日常工作中,发挥最佳效益,同时,努力为志愿者们搭建服务社会的平台。
专业化社工成为新趋势
社工在国外被誉为“社会工程师”,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一名社工,然而在国内这是一个尚未被大众认识的人群,甚至与“居委会大妈”画上了等号。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社会工作者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充分发挥他们专业优势,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目前社工的缺口依然很大。”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市社会工作人才超过百余人。该负责人还介绍,在今年,淄博市社会工作服务覆盖到全市400个社区,在社会福利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服务覆盖养老、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社区矫正、精神卫生、婚姻家庭、军休等10个重点领域。
“最重要的是社工的职业特点决定,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义工或志愿者,而是专业人才。虽然一样拿着报酬工作,但又不是普通职业。专业之上,社工还必须具备超乎一般职业的价值观。做社工有时真的要凭着一腔热血,如果目的只是为了挣钱,那一定不能选择这个行业。”采访中,很多专业社工对自己的职业信心满满。
(晚报记者刘琳通讯员邹东光崔现龙)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