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的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周村区副区长李寅萍提出,应该在村居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群众文明指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俗的保护、继承和创新成为市政协委员、鲁山上园茶厂经理张敏关注的热点。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每个家庭,创新思路,让每个淄博市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委员们为淄博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积极建言献策。
先宣讲再评优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个家庭
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速度却相对滞后,导致社会不和谐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市政协委员、周村区副区长李寅萍的关注,今年她提交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村居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案。
经过调研,李寅萍委员发现,当前城乡部分人群孝亲文化缺失,农村部分子女在父母养老方面互相推诿不以为耻。城市新建社区建筑崭新靓丽,邻居间却关系淡漠,过去邻居间守望相助的风气淡化;婚丧嫁娶陈规陋习抬头,不仅大操大办讲排场;群众文化生活单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李寅萍说:“礼节和荣辱不是生而知之的,需要通过价值观教育进行教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了‘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也有很好的认知基础,更加容易接受,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出现断层,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文化精髓同样指导着当今社会发展每个细节。如何将优秀文化传承,在李寅萍看来,首先通过宣讲将思想传播给每个市民,其次评优树先进,让群众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具体到家庭应该怎么做。
“组建宣讲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邀请专家走进村居为群众讲授孝道等传统文化、广播喇叭、板报墙面等载体宣传传统文化形式,让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到每个家庭。”李寅萍告诉记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要从家庭开始,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通过宣传让群众了解传统文化,通过开展评比让群众践行传统文化。李寅萍说,比如打造“八情”村庄、社区。即围绕“邻里互助情,公婆体贴情,父母养育情,兄妹手足情,姑嫂姐妹情,婿媳敬老情,儿女孝顺情,夫妻恩爱情”开展以“传承孝文化、倡导好家风”为主题的各种活动。推动婚丧嫁娶风俗改革,由宣传、新闻部门加强婚丧习俗改革的舆论引导,宣传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活动和违规违纪问题。加强群众文化生活建设,聘请专业老师定期为村居的文化团队进行培训辅导,聘请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为村居手工特色班做义务志愿者指导老师。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引导群众充分享受现代文明,逐步提升居民和村民的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
先传承再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上千年的民俗节日也要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经济飞速发展,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保护传统文化民俗势在必行。
基于此,市政协委员、鲁山上园茶厂经理张敏提出了《关于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希望唤醒群众的民俗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张敏在提案中分析,传统民俗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意蕴也在群众心中日趋淡漠。作为淄博人民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创新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张敏介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民俗节日文化带来了冲击,培育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土壤退化。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这是许多传统民俗节日被逐渐‘淡化\’与‘矮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张敏提议,开展“政府扶持、镇办组织、企业资助、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民俗文化节日发展模式。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效整合。目前,淄博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积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效整合,让旅游与淄博市民俗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良好的民俗文化情结。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准确定位,将民俗节日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由百姓办、让百姓乐,这样百姓才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和齐文化发祥地,淄博市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年市“两会”,如何继续和发扬、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成为委员关注的热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优秀文化要在新时代发挥新作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要成为“新常态”。(晚报记者冯艳辉张丽)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