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淄博新闻 > 正文

澄澈空灵 情深境远 ——郑峰散文近作读后

来源:淄博晚报 2015-03-03 16:57   https://www.yybnet.net/

□宋道敏

我一直非常喜欢郑峰先生的散文,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梦萦是乡情》就已出版。几年之后,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月野集》相继问世。之后是第三本《山水飞鸿》等等。人们在惊叹他的创作精力强劲的同时,也不得不为这些精美的文章所折服。荣幸的是我每每都获赠他的书,当然更是第一批幸运的读者。他的散文情真意切,贴近生活,文笔优美,诗情画意,启迪人生,可读性强。这一点,当代散文大家刘白羽、石英、马瑞芳等都有很高的评价。去年下半年以来,《淄博日报》“柳泉副刊”以他的长篇小说为题,开辟专栏:“蓼花河畔”,每周一期,大飨读者。《淄博晚报》也陆续推出了郑峰先生的几组散文新作专版,引起了强烈反响,好评如潮。我更是迫不及待地找来已发文章,集中阅读,包括还有一些没正式发表的电子版也一并先睹为快。原来,前不久,郑峰先生迎来了一次散文创作“井喷”式的高潮,文思泉涌,不写不行,不吐不快,连续创作了一批散文。用他的话说是“不写手痒痒”。这当然是他创作生涯厚积薄发的一种文学现象。

细读郑峰先生的散文近作,虽和以前的文风一脉相承,但又有些鲜明的新特色。我的感受是澄澈空灵,情深境远。读这些文章,像看到了秋天的湖水,沉静明澈;又像听到了秋天的溪流声,潺潺缓缓,从容不迫。仿佛看到秋天湛蓝湛蓝的天空,高远洁净;又像一朵朵白云,舒卷自如,悠闲自在,沁人心脾。较之以前的散文,少了些激昂,多了些从容;少了些壮怀激烈,多了些淡泊宁静;少了些以实写实,多了些寂空禅意;少了些形式说教,多了些感悟人生。总之,这些散文更空灵,更优美,趣味更浓,知识更丰富,不拘形式,信手拈来,看似随意,实则天成。有些篇章堪称“炉火纯青”。我且将这些散文统称为“文化散文”。就内容而言,可分为乡情,养生,谈艺,游记等。

文中有画,文中有诗。郑峰先生诗文书画俱佳,有三个全国会员的头衔,他的散文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方面的特色。《故园“牵牛”满墙头》,既有文,又有画。

不是牵牛是牵挂,

爬满故园老篱笆。

此景最是发乡愁,

提笔总想把它画。

故乡的牵牛花,永远的牵挂,无论走到哪,看到牵牛花就想起了家,就勾起了浓浓的乡愁,作者甚至把牵牛花种到了城市,种到了自己的窗下,写的是乡愁,画的是乡情,写的画的是对故乡、对亲人、对泥土的至爱。再联想到他早年写的牵牛花,我们也许对他的创作之源有所感悟吧。我基本不懂画,《田园草堂》就是由画说开去,以对明代大家文徽明的《浒溪草堂》的认知,阐发了自己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愿。他写道:“古人不必钦慕,承传的应是那些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平民意识、风趣乐观的文脉美德。”时代不同了,但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古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只要把被利欲闪烁中迷离了的眼睛,掉向湛蓝湛蓝的天空和风清景明的山水自然,就会一下子接通了我们和古人的时空信息。”诗一样的语言,说的真是太好了。他写了,他也真这样做了。《思绪飘飘》就是写离岗后的生活,写得真诚、洒脱,启迪人生。病愈后的一首诗里透露了他的心迹:

避开红尘少琐事,

近有画章多付梓。

朝伴林园沐晨曦,

晚有清风浴夕阳。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无利欲之扰心,他静下来了,他想的更多的,是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是天真烂漫的童趣。他的思绪飞向了开满野花,长满芳草的蓼花河畔。《花草寄相思》、《写在蓼花河畔》,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令人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喜欢大自然是人的天性,而作者自幼就特别喜欢花草,他写道:“有时我也剜一棵苦菜花什么的,在家里的一个破碗或什么家什中养着,天天放学回来浇水呵护。大人们并不注意这些,只有我们在无声中相依交流,仿佛是我的一位发小。”这后一句真是绝了,传神地把童心勾勒出来,这是画,更是诗,他把小花小草当成了自己的小伙伴,难怪他笔下的花草那么传神呢。他的画更是如此。

浓浓的文化气息,丰富的知识含量。郑峰先生的散文以寄情山水,记人记事居多,于工作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而近期的新作有了不少生活随笔,人文小品,扩大了写作的领域,文化气息和知识性显著增强。《文化怡养》颇具代表性。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学习养老防老。而且旁征博引,详细具体地做了阐发。学不因老而废。“常用脑可防老。”学习除了其实用功能以外,本身就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情。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工作如何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实现老有所学,学有所为,恐怕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大问题。因而这篇文章所讲的问题更具现实意义。文中讲了读书的方法和提高个人修养的建议,风趣而中肯。如:“冬季适于读经书,夏日读史书最佳;秋高气爽,可读诸子文章,春天可读散文诗词。”再如:“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虽是古人之语,现在读来仍觉新鲜。也体现了郑峰先生的博学与真知灼见。再如《生活与节制》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文中从个人的角度阐发了当下有人倡导的“极简生活”。文中引用了著名演员陈道明的一个生活信条:在高处立,着平处望,向阔处行。有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其他如《品味“茶道”》、《瓷器绘画》、《紫砂刻绘谈》等,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很有些“文化散文”的品味。而他早年的一些作品,则更多地属于“乡土散文”。

亦庄亦谐,谈笑自如,随心所欲的大家风范。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读郑峰先生近期的散文,很有这么一种感觉。六十多岁的他,原本就有极强的平民意识,现在更是没有一点官气,知命、宽容、收放有度,为文行云流水,为画干干净净。这又使我想起了香港一位作家的一副对联:阅透人情知纸厚,踏遍世路觉山平。看他的文章就有这种感觉。他的文中透出的这种平淡高远的意韵,成如容易却艰辛,非大家不可为也,看看《独坐秋窗》,有秋水落霞的瑰丽澄澈;看看《中秋闲思》,有与古人对话,与宇宙共语的永恒命题,如诗如歌如画,发思古之幽情。《江湖有酒,庙堂有梦》,抒发了一代文人的理想,如幻如梦,高谈阔论,读之令人久久回味。另外,郑峰先生散文的语言独具特色,土洋结合,富有张力,佳句迭出,这一点在近作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技巧更加纯熟,谋篇独具匠心,这些在此不赘述。总之,郑峰的散文近作的确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随心所欲的自由写作状态。文到无求品自高。我们期待着他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新闻推荐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 保护野生动物从拒绝捕杀做起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澄澈空灵 情深境远 ——郑峰散文近作读后)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