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长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管您的态度如何,潮流不可抗拒。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已经在或多或少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
当我们认识到一二十岁的学生是数字化的土著居民时,我们这些四五十岁的教师已经有了落伍的感觉。但是“看不清”、“学不会”、“来不及”等字眼不能成为我们的托辞,学习永远不晚,行动永远不迟,只要我们踏上“最速曲线”,先行一步,多做一点,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2013年初,我和我的同事们开始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一个信息技术的外行,带领着一些懂技术和略懂技术的各学科教学骨干开始了走南闯北的“取经”路,19批150人次先后学习考察了省内外高中、初中、小学12所学校,聆听了华师大祝智庭教授、华南师大焦建利教授、上师大黎加厚教授、北师大李玉顺教授等全国知名专家的报告。同时,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世军,市电教馆馆长李光良,上海师大博士鲍贤清,华东师大教授肖玉敏等专家先后与全校教职工分享了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思考。更为可喜的是在我们这个团队之中,有了越来越多的教学骨干参与研究,积极应用,热情推广。你一言我一语,碰撞智慧;你一举我一动,汇聚力量。
从使用今目标平台开始,我们陆续实施了一些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项目,如应用蠡风办公平台、建设宿舍考勤系统、推广云盘的使用、推介魔登平台的应用、开通飞信公众账号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我们明显感到全校教职工的信息化意识不仅得到强化,信息化技能也有了很大提高。
外部环境的时不我待,内部条件的日趋成熟。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坚定支持下,2014年5月,我校决定采购教学云平台——建设资源,网络应用;聚焦课堂,深化改革。2014年8月,上海易教智慧教学云平台落户我校,成为淄博市高中学校首例免费提供学习资源的平台。2014年11月25日,淄博一中智慧教学云平台正式启用,30个教室实现高密度无线覆盖,高2014级学生全部实现“一对一”学习。
一路走来,经历的每一件新事情、使用的每一项新技术、跨过的每一个新台阶,都是在摸索中前行,都是在前行中创新。起初担心,过程忐忑,现在坚定,未来更有底气了。
原本要结束这篇短文的时候,有位教育同行仍然纠结于我们学校的选择。但我认定,用事实来作说明是最有说服力的。
以教师通过客观题来了解学情为例,技术的应用与不应用就是不一样,我把它定义为三个阶段。
第一,人工统计阶段。师生人工阅卷和统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型考试,学生直接在试卷的每个题目后面填写答案或学生在试卷的专用表格里对应题号填写答案,一部分老师统计到每个题目有多少人,以此确定哪个题该讲、哪个题不该讲;一部分老师只统计总分多少分以上的多少人,确定讲解哪几个题目的理由是感觉、经验、样本数据。二是平时的小测验,增加了学生批改的环节,一般是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自我订正或同位互相批阅,人工统计出每个题目的答题情况。
第二,答题卡分析阶段。学生在专用卡片上涂些答案,教师收交答题卡后到专用办公室的阅卷系统上读卡,打印分析数据,根据需要或张贴在办公室报告年级的答题情况或张贴在教室报告班级的答题情况。
第三,智能即时反馈阶段。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书包上选中答案后,直接点击“提交”按钮,教师在教师端上点击“分析报表”按钮,反馈报表即时呈现。
显而易见,三个阶段的发展,技术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当有些人还沉醉于答题卡便捷的时候,电子书包的悄然应用,已经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做事精力和更多的成长时间。
一次改变,两次改变,三次改变……技术渐渐应用于我们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潜移默化于我们每一个人思维的深处,从被动地应用技术到主动地将技术融合于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应该就是我们要追求的信息素养吧!
回望来时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优到特,我和我的同事们坚持着“先行一步,多做一点”的行动纲领,秉持着“把淄博一中办好,让学生学习好、发展好”的教育信念,在责任中担当,在担当中创新,构建着属于自己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实现着利人利己利国家的教育梦想。(作者为淄博一中校长)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