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本报浓情推出《白衣天使美丽心灵》特别策划,神圣职业的背后,她们是无畏的少女,是年轻的母亲,是可靠的朋友,是难遇的知音。这是送给她们的一份特殊礼物,关注她们的脚步,倾听她们的心声,这是一把打开彼此心灵的钥匙,沟通医患之间,共写人间真情!
沈燕是消化内科一名有着23年护龄的高年资护士,本科学历,主管护师,院内糖尿病专科护士。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季季被评为“三星护士”,年年被评为“温馨天使”。在年度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秀。2010年曾被评为淄博市“三星护士”。
2009年,沈燕在《齐鲁护理杂志》发表论文《肝癌42例介入治疗护理》。在科室负责年轻护士、实习同学带教与培训;担任质控组长,带领成员负责科室质控;多次参与并指导年轻护士进行危重病人抢救。协助护士长做好科室安全管理。总之,是在护理工作这个平凡岗位上辛勤而又默默地耕耘着。
那是在2013年5月13日下午6:30,沈燕下班急匆匆的到博山健康路广生堂药店给母亲买药。等她拿到所需的药品正付款结账时,只听身后“咚”的一声,她本能地转身一看,一位小伙子突然倒在地上,口唇、面色紫绀,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她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即跪在地上,一边拍着小伙子的身体,一边大声呼喊:“小伙子,小伙子!”病人没有任何反应,失去了自主呼吸,双上肢抽得越发厉害了,她立即将小伙子的头偏向左侧,好让他嘴里的分泌物顺畅地排出来,凭着多年的护理经验,她初步判断小伙子是癫痫发作。掐人中无效果后,她开始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让店员拨打120,然而,那位店员却因过度紧张和惊吓,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她只好一只手按压,一只手拨打电话。大约三分钟后,小伙子倒喘了一口气,随即口唇、颜面慢慢红润起来,抽搐的频率也降了下来,此时,她脑子里第一反应是:这个生命应该没问题了。
岁月憔悴了红颜,也见证了沈燕的成长。她获得了很多荣誉,但荣誉说明过去。沈燕将倍加珍惜,因为她是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
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淄博市第一医院沈燕
成功学家安东尼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不要以为工作是平淡乏味的,当你满怀感恩之心去工作时,你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更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人,一个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的人。感谢病房里的病人们,是他们的理解、支持让我懂得珍惜生命,更感谢护理工作,是她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恩!
我常常设想,假如我是病人,假如我是病人家属: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解释,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帮助,用病人的眼光去看问题,用病人的心去感受问题。以爱心和责任心精心护理、照顾和帮助每一位病人,使病人在和我们接触时有如回家般的感觉。这就是爱,一种不求回报的母亲般的爱!
工作十五年了,我也有自己的辛酸。那年五岁的儿子急性脑炎住院,持续不断的头痛、呕吐,让人辛酸——“妈妈,你能再陪我一会儿吗?”看着他因为疼痛呕吐而蜡黄的小脸,那期盼的眼神,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泪珠,“乖宝贝,医院里还有好多生病的人需要妈妈。下了班,妈妈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回来!”没有言语,两只稚嫩的小手搂住我,在我的耳旁:“我有妈妈照片了,你上班吧。”对不起,宝贝!妈妈知道,头痛的你在喊“妈妈——帮帮我”;妈妈知道,夜晚你的小手抓着爸爸的胳膊,在喊“妈妈——你别走”;妈妈知道,你看着照片,时常在问“妈妈——你快下班了吗?”——作为母亲,我却不能像其他母亲一样时刻陪伴着孩子,帮他驱除病痛;作为妻子,我却不能像其他女性一样享受儿女情长;作为女儿,父母的一顿团圆饭我却时常不能满足!可是,为了病人,我只能选择扮演好一个角色——护士。这是我的责任!
感恩·爱心·责任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王宁宁
陈友凤,中共党员,护士,本科学历,自2000年毕业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有五年重症医学科经历,2012年调至普外科工作,2013年10月赴温州医科大学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进修学习,于同年底以优异的成绩取得“造口治疗师”资格,并率先在淄博市开设了“伤口造口门诊”。
欲解除患者的痛苦,须具有精湛的医术。陈友凤深谙个中道理。每次科里的医生遇到切口感染或者切口裂开的患者,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帮助清理、换药。即使不在科室,她也有求必应,常常提着换药箱去其它科室进行会诊或进行造口护理,常常放弃她自己的休息时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是:“热心的小陈”。
博山区白塔镇的刘先生,患“老烂腿”20余年,先后就诊多家医院而久治难愈。就在刘先生打算放弃治疗之际,他女儿通过朋友打听到陈友凤能处理这种病症,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由女儿陪着来到淄博市第一医院伤口造口门诊。
在诊室,陈友凤面对刘先生整条溃烂并冒着臭味的小腿,没有丝毫的畏惧。她仔细检查着,又请皮肤科医生会诊,然后通过彩超确定动静脉都没有病变,她开始大胆地为患者消毒、抗感染、包扎。经过两周的精心治疗,小腿溃烂面渐渐变红润了,溃烂的面积有愈合的迹象。
造口病人术后往往接受不了已成为“造口人”的事实,许多病人手术成功后看到自己的“伤口”时常因接受不了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每次科室只要有低位直肠肿瘤患者,陈友凤总是提前和医生沟通,了解一下手术方式,如果需要造口,术前先去给病人做一些简单的沟通,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在腹壁的最佳位置给病人做好定位,术后总是第一个来到病人床旁,给病人做心理疏导,耐心地教会病人更换造口袋,选择造口使用产品、从而成为病人的贴心朋友。
据粗略统计,去年四月以来,陈友凤会诊并处理慢性疑难伤口五十余例,造口病人60余人次,院外会诊10余次,并组织每月一次的阳光之家造口人联谊会。在联谊会上,大家都齐声夸赞陈友凤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好护士。
化腐朽为神奇的人淄博市第一医院陈友凤
张翠花是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介入科的一名护士长。2005年滨州职业学院护理系毕业后,她来到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从事护理工作十年间,她以扎实的护理基本功、精湛的专业护理技能,赢得了医院和患者的信任,先后在外科、ICU、心内科、介入科等医院发展的重点科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无数病人从死亡线上重生,也让她从最初的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今天的一名优秀护士长。
因为工作的需要,她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随时听从医院的召唤,为此,她放弃了很多与家人团聚的机会。ICU危重病人多,病人病情变化快,抢救的最初几分钟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最难忘记的是在ICU病房的日日夜夜。ICU科所接治的大部分是生命垂危的危重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病情发展快,病种复杂,护理难度大。有一次,患脑梗塞、高血压的李奶奶三天没有大便,憋得满脸通红,异常烦躁。得知情况后,张翠花先用40ml开塞露,帮助老人排便,但是20多分钟过去以后,李奶奶大便依旧没有排出。李奶奶的表情也越来越痛苦,因为李奶奶患有三级高血压,长时间没有大便,排便时用力过大,极有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可怎么办?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抠。老太太的家人没有护理知识,无从下手,张翠花二话没说,麻利地戴上手套,取来便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李奶奶数天蓄积又干又硬的大便被一点点抠了出来,张翠花的后背上也渗出了汗。李奶奶家人感激的泪都流了下来,说就连他们这些做儿女的也做不到这一点!
“用医务工作者的爱让病人走出疾病的阴霾,早日康复!”这就是张翠花的坚定信念。随着岁月流失,她早已不再是当初的小姑娘,但唯一不变的是从未被岁月侵蚀的那颗乐于奉献的初心。
8小时上班24小时在岗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张翠花
作为一名普通的感染科护士,在13年的护理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虚心好学,勤奋工作,熟练掌握了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以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践行着南丁格尔的誓言。
感染科是个特殊的科室,在这里常年与传染病人打交道,科室收治的患者有肝炎、出血热、麻疹、腮腺炎、水痘、乙脑及艾滋病等,病种杂且病情多变。在为艾滋病患者输液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可以供静脉输液治疗的血管,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为减轻病人痛苦,护士就必须摘下手套,冒着被传染的风险给病人进行静脉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艾滋病患者陈某,长期反复住院,一次因口服抗病毒药物后,全身大片皮疹而住院。住院期间因病情需要长期输液,患者不同意置管输液,只得每天为其静脉注射,因为很难找到易于穿刺的血管,为了进行治疗,她就摘掉手套耐心的为病人注射,经常费力费时才能找到血管。有时不能做到一针见血,病人不理解甚至使用挑衅的语言,面对谩骂她也只是忍着委屈,慢慢疏导直到病人配合为止。她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临出院时病人说:“之前我态度不好,不好意思,现在跟你们说声对不起,谢谢你们!”
每当看到患者家属由急切紧张转为感激微笑时,她深深明白,“什么是病人最需要的,我们首先应该做好什么”。在一次次病人由痛苦变为微笑而护士由微笑变为疲惫时,才渐渐发现,其实天使灿烂的微笑后隐藏与包含了太多太多!
感染科的红丝带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孙雪娟
牛晓玲,1991年卫生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至今的24年间,她先后在两家市级医院的多个临床一线科室从事护理工作,她用过硬的技术和心中的大爱,谱写了一曲平凡而又神圣的“白衣天使”奉献之歌。
牛晓玲199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淄博市第一医院儿科。儿科护理技术要求特别细致严谨,对于刚毕业的护士来讲难度很大。
孩子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势必需要儿科护理特别细心和耐心,尤其是小儿输液在技术上要更加精湛。为了尽快上手适应工作,她没白没黑、不分上班下班地扎根在病房,跟着老师学习,积累实操经验,特别重视输液穿刺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很快便有了大的进步。有一次,一名新入院患儿因为腹泻严重脱水,导致静脉穿刺困难,先后有两位老师操作不成功,导致家属强烈不满,出现了僵局。为了能够很好地为患者服务,也为了科室的形象,她鼓足勇气自告奋勇顶了上去,经过耐心琢磨、仔细查寻,终于在患儿耳后摸到了一条看不见的细小静脉,进针穿刺成功,顺利完成输液任务,解决了一大难题,也赢得了患者家长、同事们的赞许。
这次成功的经历,让她认识到,要胜任护理工作,光有爱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这件事增强了她不断进取的信心,也进一步促使她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来充实提高自己,逐渐练就了细心、耐心及严谨的工作作风。
过度的劳累给牛晓玲带来了身体的病痛。有一次因为加班忙碌,休息不足,一时头晕导致面部及上肢摔伤,口唇缝合。但这丝毫也没影响到她的工作。现在的烧伤整形科护理团队在她的带领下,精诚团结,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今年医院开展标准化建设,并且新病房楼搬迁,牛晓玲带领全科护理人员走在了各项工作的前列,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
用爱谱写“白衣天使”奉献之歌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牛晓玲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