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魏敬敬通讯员杨建民
编者按:大健康时代的到来,让中医复苏大势渐成。
尤其在有中国医学起源地之称的齐国故都临淄,中医崛起的呼声更为强劲。
而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年根脉积淀,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建,有近60年发展史的临淄区中医医院而言,将靠什么崛起?怎样崛起?发展蓝图是什么样子?本报记者为您一一解读。
老历史中的“惠民威望”
临淄区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迄今已59年历史。
作为老辛店城区最早的医院,它在百姓心目中一度享有很高威望,也在济世惠民中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强劲发展势头。
从医院发展履历中,这段光辉历史可见一斑:
早在1981年,医院便被授予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1994年被省卫生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199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二级甲等中医院”;1999年被授予“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单位”;这一时期,医院先后在东王、临园新村生活区分设门诊部,并积极探索“一院两制”发展中医康复事业新路子,与临淄骨伤研究所联合成立“临淄康复中心”;2000年,因工作业绩突出,医院被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为争创“国家级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单位,全省获此荣誉的医疗机构仅有四家;2001年,中医脊椎病科被评为“淄博市重点中医专科”。
名中医后的“人才积淀”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临淄区中医医院涌现出一大批知名老中医,如李荣光、齐汉升、孙学孔等,将德艺双馨的口碑遍植临淄乃至周边地区。
据记者了解,李荣光出身中医世家,擅长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治疗,尤其对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和胎儿发育不良症有独到疗效;部队转业至医院的齐汉升与单新,较好地传承了军医对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孙学孔在妇儿、皮肤病诊疗领域积累了绵绵口碑;曹素兰眼科经验丰富,在全市率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吸引了一批宁愿舍弃定点医保报销也要找她做手术的忠实患者。
至1980年,医院的人员编制已154人,大专以上人才占比逾30%。经过几十年来师带徒、比学赶等教研模式的促进,医院人才梯队日渐完善,边树栈、李允敬、梁瑞香、王立信、孙萍、于炳芹、贾振林、孙元荣等一大批中青年专家也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临淄及周边地区颇有影响力的名医。
优专科上的“崛起之力”
以名医为基础,医院逐渐发展起一大批重点中医专科。
其中针灸科对颈肩腰腿疼等形成系列独到疗法;骨伤科对四肢骨伤患者采用中医正骨小夹板外固定疗法,痛苦小、花费低,深受患者欢迎;内科采用中西医结合,在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有独到经验;儿科结合小儿服药难及肌肤娇嫩等特点推出脐疗、中药灌肠、推拿等特色外治法;耳鼻喉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鼻咽炎、鼾症等效果显著;肛肠科将中药熏洗与手术治疗结合,以痛苦小、疗效好深受患者好评;不孕不育专科名扬全区,圆了无数家庭的天伦之梦。
“这些在医院纪年中曾经熠熠闪光的印记,是医院历史的见证,也是新时期崛起的鞭策。”临淄区中医医院院长路世勇告诉记者。
60年一甲子,在时间轮回的新一轮起点,最早矗立于临淄中医版图的中医院,势必在数十年厚积下薄发出惊人的崛起之力。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