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复杂局面,全市金融部门积极适应新常态要求,认真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大力推进金融务实创新,妥善处置企业资金链担保圈风险,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
存贷款稳定增长
社会融资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2015年12月30日,人民币贷款余额2626亿元,比年初增加135亿元、增长5.4%。人民币存款余额3781亿元,比年初增加211亿元、增长5.9%,其中:居民存款余额2250亿元,比年初增加155亿元、增长7.4%,人均居民存款5.3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2万元。前11个月全市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51亿元。
推进金融务实创新
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政银企合作,制定推进多元化融资意见,支持多家重点项目、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融资租赁、海外融资以及与证券、保险、担保公司合作等渠道多元化融资超过140亿元。
继续推动林权、生物资产、蔬菜大棚、知识产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发展,不断拓宽抵质押担保范围,提扩企业资产抵质押能力,目前300户重点监测企业抵质押贷款余额为135亿元,占比达39.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
继续实施金融支农“一把手”工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工程,严格落实差别调控、定向降准政策,投放再贷款、再贴现36.44亿元,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信贷投放,两类贷款分别新增66.2亿元、76.7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4.2个和2.1个百分点。
对省市重点项目投入433亿元,对工业企业、外贸企业累计发放各类融资78.3亿元,有效支撑了重大项目建设和外贸稳增长。支持民生工程建设,全年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21亿元,发放助学贷款、小额担保贷款2.2亿元。
维护金融稳定
妥善处置企业资金链担保圈风险
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树立担当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牢牢把握“监测、分析、预警、报告”工作主线,完善风险监测体系,坚持风险监测全覆盖。
通过主办银行制度、集体会商制度及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一企一策、分类处置”的原则,采取核销、转贷、打包处置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企业风险处置。
积极做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各项工作,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对全市法人机构进行稳健性评估,确保辖区金融稳定和金融秩序正常。
助推涉外经济发展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深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简化业务操作程序,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全年实现涉外收入57.7亿美元,同比下降17.2%,涉外支出34.3亿美元,同比下降49.2%。全市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额84亿元、同比下降64%。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全年支付系统办理跨行清算业务808万笔、金额8.2万亿元。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和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建立助农取款服务点5288个,布放金融基础设施5.3万台,手机支付用户达到103余万户。
大力推进金融IC卡应用,累计发行金融IC卡896万张。国库办理公共预算收入入库310万笔、金额532亿元,其中金融机构所得税、营业税及附加等入库16.6亿元,比去年减少4.8亿元、下降22%。
推进人民币现金全额清分和冠字号码查询,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预计全年投放现金315亿元,回笼现金319亿元。(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