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山借三分险绝,逶迤古栈道沿山蜿蜒而上,直入云天;问泰山要三分豪迈,唐三寨傲立山巅,泼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磅礴;与黄山借三分韵味,吊桥之下湖水涟漪荡漾,与远山相映成趣。
然而,与华山的“险”不同,齐山亦有路平坡缓、有“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的盎然情趣;又与泰山的雄伟壮丽不同,齐山亦有小桥流水的清丽婉约、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漫山诗意;与黄山的朦胧不同,齐山民俗风情真真切切,说尽了齐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全国唯一融合了齐文化的齐山,当然是值得一游。而于一雨天游齐山,自是别有一番感悟。且自附庸风雅,以诗人的眼光品读齐山,听,他的倾诉。
撑一把伞,漫步于石子路上,遥望远山,漫山苍翠尽收眼底。时有淋湿了翅膀的飞鸟掠过,渐行渐远的背影显得灰色的天空格外高远。雨水激荡起雾气,林间雾气弥漫,宛若仙境。心中不禁泛起思绪:若是在瑰丽的深秋,大概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美吧。
走过吊桥,隐约听到清脆的铁器敲击声,莫非在这世外桃源,有嵇康隐居?走近细看,方知是民俗文化园中的铁匠铺。又循着“吱呀吱呀”的纺织声,寻至纺织场:老奶奶身着朴素,爬满皱纹的双手娴熟而又悠闲地操控着一台破旧的老纺车。她仿佛穿越时空,从遥远的朝代而来,在这个忙碌和不安的信息时代凝成了一幅安静的画,净化了世人浮躁的心。
游至观音瀑时,天已放晴。远远听到钟声,清脆、悠远而又庄严肃穆。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一座清雅的古寺,光阴似水,斑驳了古寺的墙头,屋檐静静的翘起在湛蓝天幕,檐上风铃碰撞出岁月的余音。哀而不伤的意境,仿佛苦茶入口,留下的淡淡苦香味。那声音仿佛能够穿透云层,穿透心墙,净化在尘世中落满尘土的心灵。
从姜子牙立国,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再到开明盛世“桓景盛世”,春秋战国时期,百姓殷富、国力强盛、沃野千里的齐国,在“夷吾亭”、“叔牙亭”、“平仲亭”等处被详细的展览,再现了齐文化的深厚悠久。想泱泱齐国的浩瀚江水,携春秋战国的灿烂文明和优雅风度,从九重天之上滚滚奔腾而来,浇灌着今时今日的齐鲁文化。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惟愿这文明的东风生生不息,吹开齐鲁大地的花苞,百花齐放。
齐山就如一本书,细细品读,能品出人生的智慧。古人常说:“能屈能伸,大丈夫也。”“不得不低头”令我感叹一块小小石头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但除了能屈能伸的隐忍之外,“低头”或许还有别的含义。“低头”并非低眉顺首、卑躬屈膝,也不关乎傲视天下、目中无人。它只是心存敬畏,对艺术、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也或许只是“猛虎细嗅蔷薇”的温柔细腻。
我深知齐山这本书太厚,无法一一品读。于是收回思绪,只将最切的情用笔记录下来,亦在心中珍藏一幅画:幽静石子路、烟雨隐山林、岁月老纺车、天籁钟磬音、灿烂齐文化……
黑格尔曾有“做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的说法,因为“孤独”能够实现自然与心灵最真切的融合。愿有那么一天,独自一人,背上行囊,来到齐山,做一个“孤独的行者”。带着虔诚的心,来此朝圣。
(指导教师王俊僮)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