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周村区南郊镇李家村文体活动中心的舞台上,淄博市京剧院正在这里演出经典传统京剧《凤还巢》。“以前看一场名家的演出是一种奢望,今天市里的艺术家把国粹艺术送到家门口了,我是真高兴!”戏迷李大爷边鼓掌边对记者说。
悠扬婉转的琴声,高亢嘹亮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精彩纷呈的场面,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是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惠民·送戏下乡”京剧专场演出的一个场景。此次演出活动不仅把高雅健康的文化大餐送到基层农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品尝到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让乡村的基层群众充分感受到“文化惠民”给大家带来的精神享受。
自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施“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以来,淄博市京剧院就积极响应,从12月4日至14日,在高新区尚庄村星光俱乐部、临淄辛店街道、文昌湖商家镇西阿村、周村南郊镇李家村、周村市民之家、淄川区罗村镇罗村文化广场等乡镇社区共计演出10场。为保证此次演出活动的顺利进行,市京剧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对整个活动进行了认真全面的部署。从最初安排人员深入全市乡村社区及周边地市了解群众需求、考察演出市场,到剧目的选择及演出计划的制定都事无巨细。剧院本着服务群众、积极向上的原则,从全院保留的四十余出经典剧目中精心挑选出《凤还巢》、《红娘》两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送戏下乡。同时在演出时间和演出地点上,积极协调,保证演出时间的合理安排,尽量让演出惠及到更多基层群众。
演出期间,农村社区演出条件较差,有的地方路远地偏,有的舞台就是一处简陋的水泥平台,化妆间则是露天的半间老房。寒冷的北风中为了保证演出质量,乐队演奏员都没有戴手套弹奏。由于京剧化妆比较繁琐,有时候演出时间紧,没时间吃饭,演员只能让其他演职人员捎带一些可打包的饭菜回来,等画完妆后再吃一点。副院长孟庆标、毕经坤带队跟团演出,率先垂范,他们台上是演员,台下又是团队的后勤保障人员。孟庆标告诉记者:“冬天下乡演出,最能考验团队。由于天寒地冻,条件简陋,大多是露天演出,加上天冷皮肤发涩,有时油彩涂在脸上不能很好地推开,打完一层层厚厚的油彩之后,演员们的脸上干得生疼。即使这样,演职人员还要每天装车卸车,装台卸台,其紧张劳累和辛苦自不必说,但全院上下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都认认真真地演好每一场戏。”
近年来,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群众对京剧艺术仍然十分渴求,所到之处深受大家的欢迎。每到一个地方演出,村民们早早就会赶到演出现场,村里热闹得像赶集一样,不但本村村民看戏,就连邻村群众也都闻讯赶来。每次演出完,乡亲们都意犹未尽,围着舞台不愿离开,总是嘱咐演员们“你们可一定要再来呀。”每当此时,演职人员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文化惠民·国粹下乡,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丰富乡村精神生活,是我们最大收获。”市京剧院院长刘新玲对记者说,“丰富舞台实践,锻炼演员队伍,提高演出水平,是文化惠民活动的另一大收获。用群众最喜欢的剧目去为大家增添喜庆气氛,用我们最认真、最精彩的演出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用大容量、快节奏的舞台实践打造一支优秀的京剧队伍,是我们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的最大心愿。”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