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淄博新闻 > 正文

孙启玉的“国药缘” ——解读金世元收孙启玉为徒的始末缘由□本报记者 魏敬敬

来源:淄博日报 2015-12-11 18:15   https://www.yybnet.net/

缘起

三代承袭的惠民责任

孙启玉对中医药的耳濡目染,最早源于自己的外祖母。

几十年前一个极寒的雪天,外祖母因救治一名冻昏在家门口的老中医,并得到他的真传,从此开始了走街串巷悬壶济世的生涯。母亲从6岁就跟着外祖母,采草药、熬膏剂、刮痧、拔罐、按摩,用一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技法与秘方,帮无数百姓解除了疾苦,家中的牌匾也因此一年多似一年。

孙启玉就是在这样一个药香缭绕的家庭中出生,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外祖母与母亲便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化身,一些不下奶的妇女,卡奶的孩子,发烧疮痈的患者,被她们用看似极其简单的手法推推捋捋,或用一两剂草药煎汤内服外敷后,就能恢复常态。

对一些吃不下汤药的患者,母亲还会用秘方为他们将汤药熬制成膏剂。熬膏需要明火、长时、慢炖、浓缩、调膏,往往一剂膏药便需熬制一整天,碰上阴天下雨,母亲还会留患者在家里吃午饭。而孙启玉,则常常被母亲分派去看守灶火。

那黝黑的砂锅与彤红的灶火,与母亲慈爱无私的良医形象一起,在孙启玉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很多年之后,孙启玉才明白,这枚种子的名字,叫责任。

1980年,孙启玉毅然辞去公社文化站铁饭碗回乡时,心中满满充斥激荡的,便是这份责任。

当时孙启玉的故乡岜山村,还是博山区一个千余人口的普通村落,年人均收入不足100元。村民医疗意识差,村里长期缺医少药,赤脚医生仅能处理一些常见病症及普通外伤,在严重病情面前往往束手无策,治疗肿瘤更是想都不敢想。青年时代的孙启玉,曾两次目睹亲人因肿瘤故去:二伯父肝癌晚期一直卧床,疼痛发作时就用手指去抠床头的褥子和墙,去世时他的指甲里全是血,坚硬的老土墙也被挠出深深的一道沟。孙启玉的五婶也因患癌症,不到一年就痛苦辞世。生命在肿瘤面前如此脆弱,这给了孙启玉很大触动,从那时起,他就生出了遏制这种恶性疾病的决心。

然而,梦想需要经济支撑才能落地。胆大心细,颇具远见卓识的孙启玉先是搭上了工业化发展的快车,让岜山村经济在短短8年实现了惊人飞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恰逢此时,国家推行中外合资医院试点,在一个美籍华裔100多万美元的投资带动下,外经贸委和卫生部联合批准了3家中外合资医院,孙启玉借着这场东风,耗费一年多的时间,将一个试点争取到了岜山,于1992年成立了淄博万杰医院。

当时博山路况较差,万杰医院位置又偏僻,想在竞争激烈的医疗界活下去,必须一起步就绝对高端。基于这个理念,孙启玉斥资320万美金,从瑞典医科达公司引进中国第一台伽玛刀,这种巨资进军高科技的魄力,即便在中国当时的公立医院,也是不可想象。而高科技带来的尖端疗效,也让散布于全国各地的癌症和脑病患者不远万里奔赴万杰,仅1994年一年,万杰就通过伽玛刀治疗病患2000余例。伽玛刀一时间成为万杰的代名词。

此后,孙启玉又大刀阔斧为医院引进x刀、光子刀、质子刀等高端医疗设备,尤其是质子治疗系统的引进,从想法酝酿到建成投用耗时10年,创下世界第四台、中国第一台的记录,至今仍是国内尖端医疗的一个标志符号。

牵手

国药泰斗加码尖端科技

万杰肿瘤医院的阔步前行,给孙启玉带来成就感的同时,也让他陷入另一重深思。

虽然光子刀、质子刀用高科技用微创甚至无创,给无数肿瘤患者带来了生机,然而,仍有一大批患者因手术、放化疗多次体质极其衰弱无法接受治疗,或发现时已是晚期,不得不承受比死亡更痛苦的束手无策的绝望。

怎样点燃他们活下去的信心,让每一个生命始终不放弃希望?孙启玉想到了外祖母与母亲,想到了在人类数千年文明传承中功不可没的中医药。

尽管近年来万杰肿瘤医院在发展中不断倡导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但始终未有规模化、系统化的中医临床基地。何不借力国内尖端中医资源,给淄博百姓搭建一个高规格的中医治疗平台,并带动万杰乃至淄博市的中医药治疗水平呢?

念头刚一确立,素来雷厉风行的孙启玉,便将目光瞄准了国内中医临床界权威北京中医医院。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实力与不凡口碑,万杰肿瘤医院迅速实现了与北京中医医院的合作,于2013年9月15日挂牌成立“北京中医医院淄博协作医院”。

牌子挂起来,名医请进来,对患者辩证开出的方子却有的管用,有的不管用,甚至这次管用,下次不管用。孙启玉有点坐不住了,他开始琢磨,是不是药材本身出了问题。

这一琢磨,他就把中医药行业的底牌摸了个透亮。

在他看来,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道地药材文化的流失。道地,也就是地道,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如中医处方笺上,许多药名前标有“川”、“云”、“广”等产地。这些大多就是道地药材的标号;二是炮制文化的淡漠。过去为消除药材毒性,让药性得到最大发挥而采用的醋、姜、酒、蜜,以及九蒸九晒等炮制方法,已多半被现代工艺取代,虽然程序变得简单,但药性也相应打了折扣;三是诚信文化的缺失。市场上中药材良莠混杂,药材水分含量明显偏高、质地偏软、极易发霉变质,为保持色相用硫磺等化学物质熏制,或用伪品代替真品等。

这些乱象,让孙启玉决心构建自己的中药材渠道。他利用多年积攒的人脉资源,直接打通多个道地药材的产地,精选3年以上的野生药材,用一级品质保证了名方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着手规划中医药研究基地。

恰在此时,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共同评比的第二届国医大师名单出炉,89岁的金世元作为中药专业的唯一人士登上了榜单。这个消息,对正在中药领域埋头苦耕的孙启玉而言无疑一剂强心针。金世元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中医界尊为“国药泰斗”、“活药典”。如果能够得到他的指点,对自己、万杰肿瘤医院,以及每年数以万计的患者而言,将是何其幸运!孙启玉暗想。

机遇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孙启玉没有想到,自己招聘来的一名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在校时的导师便是中药组份理论的发明人张贵君教授,而张贵君又曾是金世元秘书的博士生导师。当孙启玉通过这个职工向张教授发出考察指导的诚挚邀请时,并未料到张贵君的欣然前来,不仅促成他出任万杰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合作,也让孙启玉与金世元间接地起了联系。

但孙启玉清醒地知道,若得到国医大师的认可,必须先拿出像样的成绩。

这一时期,孙启玉又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向日、刘长喜,沈阳药科大学教授王淑君分别出任万杰中药炮制研究室名誉主任与中药药膳研究室主任,中医药产业框架日趋完善。在此基础上,他将自外祖母处传承下来的熬膏技法与成膏秘方充分发扬光大,制定了明火砂锅熬制、玻璃器皿盛放、木制工具搅拌的熬制流程,研制成功中药新剂型——万杰中药膏散、膏剂,让“名医量体开方”、“明火砂锅熬制”、“膏剂便携便服”成万杰中医药的三大优势,并得到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首肯。

2015年6月1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特色剂型传承创新推广基地与淄博万杰中医药研究所在岜山集团同时揭牌,孙启玉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宽。

有了如上成绩做底,当孙启玉将拜师金世元的想法正式提出来时,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正逵非但未感意外,反而热心地帮他与金世元建立联系,并在大师面前将他做了积极介绍。张贵君教授也通过大师的秘书,向金世元间接地概述了孙启玉的为人、格局与成就。

金世元仍心存疑虑:一个年逾60,没有接受任何正规医学教育的人,能否当得起他这个国医大师的弟子,日后能否撑起中医药界的一角天空?但当几次面谈之后,他却发现孙启玉不仅敢想敢干,好学与坚韧秉性也丝毫没受年龄影响,尤其是对于膏剂的见解与成就,一定程度上在业内已无出其右。

“这个高徒我认了。”金世元拍板。

两个月后,在国内中医药界诸多领导与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孙启玉完成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拜师仪式,正式成为国医大师金世元的第41名弟子。

信念

道地国药添力当代国医

拜师仪式结束后,怎样给老师当好学生,成为孙启玉日思夜想的一件大事。

“师傅破格收我为徒,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一定给师傅争气!”他暗下决心。对此,没有医学理论基础的孙启玉决心从头学起,他买来全套的中医药本科基本读物,将以往会客、休闲的时间挤出来,认认真真地做起了功课。遇到不懂或者意见不同的地方,就用笔标记出来,等张贵君、李向日、高彦斌等专家教授来的时候再恭恭敬敬请教。有名师做指导,孙启玉的理论知识学习可谓进展飞速。就连金世元大师看了孙启玉做的笔记后,也忍不住感概:“我的好学生,你的认真真是可贵啊!”

孙启玉的更可贵之处,在于他还是一个雄心万丈的实战企业家。因此,他不仅仅要从学业角度做好一个中医弟子,更要从产业角度塑造一座国药丰碑。

目前,他已从国医大师工作室、研究所和集团下属职工中精选了20个得力之人,用以编纂《齐鲁本草》与《岜山药膳》。在孙启玉的规划中,《齐鲁本草》主要介绍齐鲁大地的道地药材与食材,初步计划收录333种。而《岜山药膳》则包含营养与辅助治疗两大板块,让不同体质患者的康复与调理有一个具体形象的营养准则。

孙启玉下大力气在做的另一件事,是对万杰的中药膏散、膏剂继续完善并进行专利申报。采用最新粉碎技术之后,万杰已将中药饮片的细度降到0.5‰单位以下,熬制过程中用水量少,药效更易析出,熬制时间也从原来的12小时缩减到6小时,目前该膏剂的长期服用患者已有2万多名。下一步,孙启玉筹划借鉴德国、日本的技术,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减少熬制环节的人工误差,扩大膏散生产量,让每一名患者都服用道地药材、明火炮制的便捷、高效中药膏剂。

此外,他还计划筹建中药博物馆与名医蜡像馆。一方面便于万杰医学院的教学与交流,另一方面,通过民间百姓的游览,生动立体地传播中医药文化,传播名医影响力,让更多百姓在万杰读懂国医与国药。岐黄、青囊、杏林、悬壶,这些令孙启玉满怀崇敬的医学渊源,如今却成了他一步一个脚印在做的实事,他终于还是传承了外祖母与母亲的意志,在济世惠民路上越走越远。

命运的大手,有时就是这样惊人的奇妙。

“希望你虚心求学,认真领会中医药学术知识,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金世元大师的谆谆教诲,更让孙启玉不敢懈怠,唯有更加全力地冲锋向前。

如果说天时与机遇造就了万杰不可复制的雄起,奠定了其日后在肿瘤医疗界的高端底气。那么孙启玉对中医药产业的选择与执著,以及用道地国药添力当代国医的格局与雄心,便是万杰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药让孙启玉与大师金世元结下一段妙缘,对中医乃至人类健康的贡献,则让孙启玉这个名字,写入史册。

编者按9月26日,一场轰动中国医药界的拜师仪式在淄博岜山集团举行。

在经过读拜师帖、奉茶、献花、鞠躬行礼、赠礼物等一系列传统而富有特色的拜师礼后,89岁的国医大师、国药泰斗金世元,正式将66岁的岜山集团董事局主席孙启玉收为门下第41位弟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正逵,中国商品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会长张贵君,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王秀娟,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武继彪,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贾青顺,山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淑芳,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赵勃年,市区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及部分高等院校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共同见证了这场仪式。与此同时,“金世元国医大师工作室”也首度走出首都,落户岜山。

金世元与孙启玉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渊源?为何泰斗级专家肯收一个耳顺之年又未有正式医学履历的人为徒?这一场师徒之谊会给淄博乃至中国医药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报记者据此进行了采访。

9月26日,89岁的国医大师、国药泰斗金世元收孙启玉为门下第41位弟子

新闻推荐

激光巨幕齐纳国际影城试映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孙启玉的“国药缘” ——解读金世元收孙启玉为徒的始末缘由□本报记者 魏敬敬)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