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过去走有水有泥的“水泥路”,现在出门水泥路、出村柏油路;过去过缺水少电的苦日子,现在过福利优厚的甜日子。村子过去是远近闻名的“麻烦村”,矛盾多、纠纷多,当地流传着“小范没有成,啥事干不成”的顺口溜;现在村委凝聚力强、发展动力足,正成为淄川区昆仑镇项目建设承接的核心区域。
是什么让昆仑镇小范村由“麻烦村”变成“模范村”?这还得从村“两委”班子和村级组织建设说起。
有一位“工地书记”
笔者来到村里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杨宝喜刚刚从公墓迁建工地回来,蓝黑色的运动服上沾满了灰色的尘土。原来,小范村规划进了昆仑镇机械工业园区内,许多项目要在这里落地,村里原先的公墓需要迁移,杨宝喜正忙着村里新建公墓的事情,天天往工地跑。
走进杨宝喜的办公室,桌椅都是新的,上面却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杨宝喜招呼大家坐下,嘱咐另取新水泡茶,因为办公室暖瓶里的水还是几天前的。
自从被推选为村里的带头人,杨宝喜就很少待在办公室,专往工地跑。之前,小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吃水用电都成问题。那时村民吃水要到邻村“借水”、“推水”,有的村民脸皮薄,不愿到邻村借水,就吃起了“湾水”;村子变压器功率小,一到过年过节用电高峰期,全村停电。
杨宝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吃水问题。当时村里经济困难拿不出钱,他就自掏腰包20多万元,为村里打了一口280米的深井,结束了村民外出取水的历史。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自来水管道改造,让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这期间,杨宝喜天天吃住在施工工地上。
2013年,市级重点项目锦江热电要落户小范村。为了做好项目服务工作,杨宝喜带领村民代表坐火车外出考察学习,当天来回。同时,召开村民大会,为村民讲明利害。在“工地书记”的努力下,项目顺利进地,仅用10个月就建成投产。锦江热电在全国建设了100多个类似项目,而小范村项目取得了项目进地、建设速度、投产达效等9个第一。
几年的时间,小范村吃上了水、用上了电,建设了文化大院、文体公园,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淄博绿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恒生变速箱、墨龙机械、山东瀚业机械等一个个优质项目在小范村落户,也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小范村早已今非昔比,但是杨宝喜往工地跑、喜欢“琢磨事”的习惯没变。
杨宝喜常说,村民选咱是为了啥?咱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望,就是要为村民们干点实事!不久前,村里的小公园建设完毕,并且进行了绿化。杨宝喜与四位村委委员主动认领了绿地的养护工作。白天忙工作,就利用早晚时间为绿地浇水,他认养的绿地苗木一棵未死。
有一套“治村方略”
过去,小范村由于村务公开不及时,村民对村委不信任,导致村级事务难以开展。杨宝喜当选村书记之前,在村里担任了多年的村“两委”成员,他了解村民最关心的莫过于村里的财务状况。上任之初,杨宝喜就坚持每月向村民晒账。村里的收入、支出按笔逐项公示,有具体经手人,条目清晰,坚决不设“其他”项,不“打包”公示,公示内容还以“明白纸”的形式下发到户,让群众心中有数,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一支好的队伍,不仅要有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还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村级组织管理上,小范村认真实施昆仑镇推行的村级决策“4+1”模式,即村党组织为决策的领导机构、村委会为决策的执行机构、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的表决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决策的监督机构等4套决策机构,工作职责和村级权力规范化运行1套工作流程,使村级组织职能明晰,村党支部和村委成员分工明确。
同时,针对村级事务繁杂,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的问题,小范村结合村情、村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提出了“1+4+9+x”村级事务管理模式,即村书记以下设四个大组,组长由村委委员担任。大组下以近支亲族为主体分为9个小组,把村民按照姓氏编入9个小组,推举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担任组长,组织实施村级事务,在充分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的基础上,有效地把家族力量纳入到村级事务公共管理的范围,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管,减少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的发生率。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村规民约”,把经济管理、计划生育、遵纪守法、邻里和睦、赡养老人等都写进去,依规治村。村规实施与村里的福利挂钩,违反了村规,取消其享有的福利待遇。这些措施的实施,树立了村“两委”班子的公信力,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护。
有一腔“为民情怀”
小范村村子不大,也不是中心村,但是小范村的“村民事务代办中心”在昆仑镇几十个村居里硬件设施数一数二,去年累计为群众代办事项580件。
“工地书记”杨宝喜也带出了一个实干的村委班子。四名村委委员各司其职,有跟车护送学生上学、放学的,有定时为村民发放福利的,全都投入到为村民服务中去。
近几年,小范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全体村民。在小范村,村民们可以享受免费自来水;每逢传统佳节,为村民发放大米、食用油、生猪肉等生活物资;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可以免费领一斤馒头;9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还会为他们过生日、发祝寿金;为了学生上学安全,村里出资购买了校车,免费接送;对于考上大学的学生,村里还会给予奖励。
为了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村里建设了文化大院,兴建了文化广场和公园,为村民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在村文化大院旁边,两处新建建筑已经基本完工。杨宝喜对笔者说,这里一处要建成村里的卫生室,改善村民的就医条件;另一处要建设“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集中供养村里的五保老人和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小范村也已经成为让十里八村都羡慕的“模范村”。
(高健白玉彪白雪松)
新闻推荐
以“吹糠见米”实干精神推进“二次创业” ——访中共临淄区委书记宋振波□本报记者张厚新通讯员王正辉曹元良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