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档叫《朗读者》的综艺栏目特别火爆,我特别爱看。我为每一位朗读者的朗读由衷点赞。也许有一些人的朗读水平并不是多么的高超,但这无碍于我们沉浸在其情感的表达中。每次看完节目,我都会问自己,我的语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学到些什么?若干年后,学生也许会把每篇文章的分析讲解忘得一干二净,也不是每一名学生都会写出才思飞扬的文章,但我想他们一定要会朗读,一定要会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基。
要让学生爱语文,教师首先就要爱语文。有人马上会说,语文老师怎么会不爱语文?那我们得问问自己,是不是在备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做到把每篇课文都读得声情并茂了呢?这是我从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身上学到的。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那何谈学生呢?人是讲感情的,语文也是讲感情的,有了感情自然会吸引学生。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范读,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范读并不是老师一开始就要进行,而应该出现在学生读了好几遍还达不到效果的时候。这时,教师轻轻地说:“让老师来试试。”既帮助学生体会了情感,又收获了学生的赞叹。亲其师,信其道,我想再加上一句“效其行”。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教给了其学习语文的方法,那我们的语文教学怎能不精彩绽放。
学习语文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朗读水平也不是一日之功。在我们教师爱读,学生跟读,不断鼓励,坚持把朗读放在课堂前沿的氛围中,我们会慢慢发现学生的变化。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学生在一遍遍读的过程中,就是对文本的一次次再认识,再思考,再创造!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在学生朗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一句时,有学生用急促、着重的语气来读“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我们体会到了情况的危急,父亲抢救孩子的急切心情。而有的学生则用低沉、缓慢、渐强的语气来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坚持和一定要实现“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和孩子在一起的”决心。在这一刻,学生的朗读没有高下之分!是学生的再创造,赋予了文本新的生命。语言文字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而情感又让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更学会了表达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实在是老师和学生的享受。
于永正老师说:“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觉,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我想,这应该就是朗读的魅力!我愿用这种魅力,带着我的学生行走在开满鲜花的语文学习之路上!
(作者系张店区南定小学教师)
新闻推荐
一个有爱之人、一份有爱的报纸、一座大爱之城因17年前一次绝处逢生的遇见,三者从此紧密相连2017年6月22日,孟正强与晚报记者于恩刚、柴昕、刘洪霞激动相拥,圆了他17年的感恩梦:2...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