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安溪县又是闻名中外的“中国茶都”。带着家乡的好茶,张锦山从安溪来到淄博,转眼就是21年。这些年,张锦山把“汇茗茶业”开遍了淄博大地,也把全国的名茶带到了这里。他说,淄博的包容开放,就像“汇茗”一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客商来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
张锦山的家乡在福建泉州安溪县祥华乡,这里自古生产茶叶,而茶叶又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虽然如此,但张锦山的山区老家偏远闭塞,距离县城70多公里,一天进城只有一班车,坐车需要四五个小时。
从小跟在长辈身边种茶采茶,耳濡目染下,张锦山与茶叶也有了不解的情缘。大山里代代种茶,等待茶商上门收茶,一成不变的日子持续了千百年。1994年春,18岁的张锦山不愿延续世代蜗居山区的命运,离开福建泉州安溪县祥华乡老家,来到了当时茶叶销售重镇广东东莞和深圳。
“爱拼才会赢”。张锦山南下跟着茶商在广东学习了一段时间,又北上北京,开拓北方市场。1996年夏天,张锦山来到淄博,创办了“汇茗茶业”,就此扎根这方热土,一待就是21年。张锦山也成了泉州人来淄博开茶店的第一人。在他的帮助下,随后又有多家茶店在淄博落户,把全国的名茶带到淄博,也让淄博的茶叶市场愈加繁荣。
张锦山说,自己的目标很简单:“一辈子,一件事,做好茶。”张锦山和他的合伙人,正在用做百年老店的匠心,做好茶叶,做好茶文化的传播者。
2
我和团队在这里成长
21年时间,足以让一名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独立担当的成人;也足以把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历练成家庭和事业的顶梁柱。张锦山在淄博的21年,对他来说尤为重要。他对记者说:“我和我的团队,都是在淄博成长锻炼起来的。”
1995年因为来探望在淄博当兵的亲戚,进而发现了淄博茶叶市场的空白。经过一年的考察,1996年在淄博创办“汇茗茶业”。张锦山带领着一群家乡的年轻人,在淄博闯荡。张锦山说,这群十七八岁就出来的同事,现在已经锻炼成了“合伙人”。不但有了年龄的增长,更有了阅历和经验。这与包容开放的淄博商业环境息息相关。
在张锦山看来,20多年来自己的生意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他说,这跟淄博重商的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张锦山说,从古代开始,淄博就有重视商业的传统。齐国曾经规定驾一辆车来的商人可以免费就餐,驾三辆车来的商人免费食宿并供给马饲料,驾五辆车来的商人配侍卫。而现在的淄博,更加重视外商、重视创业者,提供了绝佳的商业环境和创业平台。也借助这样的环境,张锦山帮助不少家乡人在淄博创业、落户,成长为新淄博人。
祖祖辈辈的茶文化,在张锦山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汇茗茶业内,不仅有全国各地的名茶,还有与茶相关的紫砂壶、茶盘、茶具等。张锦山还创办了淄博爱茶会,并定期为学校的中小学生开展茶文化普及教育,为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尽心尽力。张锦山说,这也正如淄博的商业一样,包容开放,海纳百川。“汇茗”的意思是汇聚天下茗茶,淄博的包容,也必将汇聚天下名商,让更多有识之士扎根淄博,茁壮成长。
(晚报记者孔晓文)
新闻推荐
产妇先后两次产后大出血,累计出血量超过1万毫升,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多科协作,紧急抢救,历经5昼夜创造生命奇迹——生死抢救,全力以赴!近日,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多科协作,面对几度濒危的生命,...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