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香原本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16年前接触缫丝定下“终生情缘”,打工的缫丝厂倒闭后她心血来潮赊来机器租下厂房自己干起来。企业从最初的一台设备一个小厂发展成现在集种桑、养蚕、缫丝生产、蚕丝被制作、桑椹采摘、农桑产品深加工、农桑科普基地等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农桑文化产业园。16年,她和蚕宝宝一样“破茧成蝶”,成为一名优秀的女企业家,在五阳湖眫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弘扬农桑文化。
误打误撞入行困难重重不放弃终于等来好机遇
谢春香,出生于博山区石马镇中石村,毕业后一直四处打工。2001年,26岁的她应聘到周村一家缫丝厂做工人,没想到成了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白厂丝高位运作,很多外行涌入到缫丝行业淘金,但因为没有技术、没有渠道、资金不足等问题,很多企业先后倒逼,我打工的工厂也一样,三个月就倒闭了。”谢春香说,眼看企业真要关门了,有一天她心血来潮,对老板说:“你要不把机器赊给我吧,我回石马老家办厂。”老板竟同意了。就这样,她揣着打工积攒的5000元钱和赊来的一台旧设备、一吨蚕茧开始了创业路。
在原厂老板的指导下,加上谢春香的钻研,工厂很快运行起来,出了第一批白厂丝。可产品出来了,客户在哪里?“我想尽办法联系客户,后来还是浙江的一个客户打听着找来了,并成了长期合作关系。”
客户少、挣钱少、没有资金、无法扩大生产……摆在谢春香面前的困难有很多,但核心问题就是缺资金。“起步那几年,我的工作就是到处借钱、贷款,有点钱就买原料继续生产,但挣的钱根本不够运转,然后我再借钱贷款,找遍了亲朋好友给我做担保。”
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因为诚信、实诚,亲朋好友和银行都愿意相信她、拉她一把,最多的时候她身上背负着200万的债务,不得不说谢春香是有胆识、有魄力的。谢春香告诉记者,后怕过,但事情到了那一步没有退路,逼着你往前走,你必须坚持。
没有固定客户加上2003年非典,产品一直销售不畅,但谢春香坚持认为只要厂子在就要生产,行情迟早会变好,因此她的工厂攒下了一批批白厂丝。她对市场的嗅觉是敏锐的,2004年白厂丝的价格暴涨,她攒下的多吨白厂丝为她挖来了“人生第一桶金”,她不但还清了所有债务,而且有了原始资金的积累。
对谢春香来说,三年困难时期过去了,春天的故事刚开始。
致力农桑文化在希望的田野续写创业故事
在谢春香的缫丝厂,工人正忙碌地工作着,一个个白色透明的蚕茧经过一道道工序变为如玉般的白厂丝。谢春香一边给记者介绍一边熟练地接丝,她说,创业初期她对缫丝一窍不通,现在给她一批蚕茧,能产多少丝,她一抓一模就能估摸得八九不离十。
故事继续从2004年说。那一年谢春香在石马镇中石村投资80万元建起了自己的缫丝厂,新上自动缫丝机,日产白厂丝70公斤,后来还开始生产蚕丝被。规模、产量、效益不断提高,谢春香的企业也逐渐强大起来。
企业稳定了,谢春香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扩大规模,她抓住国家对丝绸行业释放出来的利好政策,在中石村流转了耕地200亩,成立了淄博锦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种植果桑树3万株,农桑树10万株,走出了一条公司种桑、管理桑园、带领村民养蚕增收的新路子。
谢春香告诉记者:“致富不能忘本。考虑到我们农村很多妇女没法出去打工,而养蚕不需要强力劳动,我就无偿给她们提供养蚕用具、三龄大蚕和技术服务,桑叶免费采摘,最后我们回收蚕茧,贫困妇女通过养蚕每年能增收4500元。”
五阳湖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后,石马镇迎来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机遇。谢春香在政府的引导下,再次抢抓机遇开始发展文化旅游传播农桑文化。在她的工厂里,粉刷一新的农桑文化博物馆已经有了雏形,博物馆南侧是一个综合展厅,未来这里将成为中小学生科普实践基地,基地大门外就是200亩的桑园,2017年谢春香和丈夫尝试着组织了第一届桑椹采摘节非常成功,目前他们正在研发农桑产品深加工,未来桑叶茶、桑椹干、桑椹茶等农副产品将陆续进入市场。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谢春香对企业的发展、对石马镇旅游的未来充满信心。她说,目前她已申请“土悠悠”品牌,未来她的所有农产品都将以此为名,一段品牌打造与提升的新征程即将全面开启。
(晚报记者刘洪霞沙红翠孔晓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店区和平街道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营造尊重人才、使用人才、选贤任能的良好氛围,以此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为辖区内各类企业助力添彩,使...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