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淄博市中心医院西院区门诊正式开诊□本报记者魏敬敬通讯员刘晓清
急危重症来袭,外伤事故突发,慢病痛楚难耐……它在生命的重重灾害面前挺身而出,用医术战胜恐怖,用仁心点燃希望。
门诊大厅祥和有序,病房中贴心温暖,手术室里紧张笃定……它用有温度、高水平、现代化的医学巨擘,全力呵护着470万淄博百姓的健康。
援藏援外大爱远播,第一村医春暖基层,公益行动染绿角落……它深入基因的大德大道,让“淄博市中心医院”成为淄博医疗版图上最醒目的坐标,绵绵绽放着让人温暖、信赖与心安的力量。
经度:生命的暖色
淄博到“世界屋脊”的距离,丈量着市中心医院的仁心半径。
12月8日凌晨5时,中心医院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顺利返乡。这支由消化内科曹京梅、肛肠外科吴建林、麻醉科张玉柱、儿科贾志义、重症医学科赵西红5人组成的援藏医疗队,在短短半年实现了对援区医疗“造血式”帮扶。新业务开展、业务培训、远程会诊、医疗流程改进、学科发展规划制定……他们用专业与实干感动了广大藏族同胞,被昂仁县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
对50年援坦、援非、援藏脚步不停歇的中心医院而言,这样的感人事迹并非个例。而所有援外队员们都深知,自己心无旁骛付出的底气,是温暖的医院大后方。
温暖,是中心医院最基础的底色。
温暖,体现在便民服务的高效。
“门诊缴费、预约咨询、病例复印等服务集中在一起,进医院再不用东奔西跑了!”这是中心医院便民服务改革后,患者的由衷感慨。2018年以来,在“最多跑一次”理念指导下,医院将就医流程中的信息指引、预约咨询、病历复印、化验单打印等服务归并整合,设置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以部门独立窗口到综合服务窗口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依托先进的信息平台,在全市率先启用“云影像”,让“机器跑”、“信息跑”、“数据跑”代替患者跑,让“一次办好”政策在全院得到很好地落地。
温暖,体现在换位思考的贴心。
周一清晨,患儿小宝驾驶着电动小汽车,听着音乐,高高兴兴跟着叔叔阿姨们做手术去了。这是2018年来,医院围绕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开展的系列创新服务项目之一。针对患儿心理和生理特点,不仅有电动汽车陪伴,对接车还设有阅读角、各种图书绘本、各类玩具……这些温暖元素的加入,有效降低了患儿的手术恐惧感,深受家长们好评。
两年来,医院护理团队主动“换位思考”,自发体验300多项护理项目,提出270多项建议并已全部整改。围绕持续改进优质护理服务3年计划,开展CICARE沟通、心理疏导、6S管理,推行“医护一体化”模式,推出“绿巨人”、“孕妇课堂”等社会公益活动。今年5月,在以色列卡普兰医疗中心专家团队到医院访问交流中,代表科室心血管内科二病区的综合护理得到以色列专家高度评价。重症医学科一病区的皮肤保护自制水囊;肿瘤一、三病区的输液滴空提醒器;感染性疾病科的专用标本车……均是暖护匠心之作。门诊的共享轮椅、行礼寄存服务;心血管一病区的手机充电站;五官病区的儿童爱心箱;创伤骨一病区的患者外出检查保暖帽……处处可见的温暖音符交汇成和谐铿锵的旋律。
温暖,体现在服务磁场的默化。
中心医院多年来一直遵循“医院以职工为重,职工以患者为重”,每逢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职工,对职工仁心义行给予从人员到资金的全方位支持,在全院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幸福家庭评选,启动“医院好声音”专栏,开办“医学人文讲堂”等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正义、正气、正能量的宏大磁场。如今,“温暖医院爱的乐章”公益音乐会、共享轮椅、钢琴、尚学书屋、“尚医”咖啡厅等充满人情味的标识,已成为院内一道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上下齐心,内外同频,让医院服务呈现令人惊叹的新气象,患者满意度由去年同期的97.32%上升至达98.36%,表扬信由159封增至414封,锦旗由99幅增至132幅。
纬度:技术的登攀
5月26日晚8点,一场生死营救在淄博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进行。
一男子从某工地高处跌落,被一根约2指粗的螺纹钢筋斜形插入右侧胸腔,钢筋贯体而出,贯穿区域周围有心脏、主动脉、肺脏、气管、胸椎等重要组织,稍有不慎,即使成功取出钢筋,患者日后生活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终生瘫痪。万分紧急之下,市中心医院多学科联手,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经长达5小时的抢救,将患者从“鬼门关”成功拽回。
这样与死神的殊死较量,是医院急诊科的常态,也是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彰显窗口。
急危重症临床的长期淬炼,让中心医院人深知:医术永无止境,唯有不懈登攀。
这种登攀,见证在技术水平的步步精进。
肝胆外科多项技术在全国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大血管外科是全市目前唯一一家能独立完成各种心脏和主动脉血管手术的专业团队;泌尿外科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等多项技术全省领先;病理科分子病理等多项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咽喉头颈外科喉癌、下咽癌等多项手术技术全国一流;灌注成像的核磁共振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登攀,见证在人才培养的力度递增。
医院耗资近千万元建成600平方米的转化医学中心,2019年人才科技大会发放奖金221万元、学科建设经费400万元;制定“青年英才”、“青年俊才”培养计划,分批推选出百名中青年医学人才。每年投入经费860万元用于科研活动、学术培训与研修深造,现已选派17名人才赴境外医学院所研修学习;现拥有博士84名,硕士801名。在柔性引进孙颖浩、董家鸿、陈义汉、李春岩、韩雅玲5名院士基础上,又以多种形式引进8名国内外高层次专家,聘任2名省级医院知名专家。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力、以核心专家为骨干、以中青年医生为储备的人才队伍格局日渐形成。
登攀,见证在学科建设的持续完善。
秉承“厚实基础、涵养特色、培育高端”的学科发展思路,中心医院以学科评估为抓手,推进学科内涵式、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现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4个、省首批精品特色专科1个;与中科院肿瘤研究所、北京友谊医院、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以色列各大医学中心等建立常态合作关系。近3年共接待30多个国外代表团参观访问;邀请86名外籍专家来院临床工作,累计工作日达815天;派遣31名技术骨干赴美国、以色列、意大利等国家医学院所进修。获唯一一家“山东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人才与学科建设的齐足并驱,好比给技术马车插上了双翼,医院综合实力日渐腾飞,成为百姓最可信赖的医学力量。
厚度:品质的守望
温度与水平的充分交集,让市中心医院在淄博医疗版图上坐标清晰,也让医院的品质深耕事半功倍。
品质,是优势的淬炼。
医院将发展重心由三甲综合向疑难重症转移,以西院启用为契机,大力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集中打造特色鲜明、技术突出、优势明显、国际化的多学科综合诊疗基地:心脏中心、脑血管病中心、急救中心、创伤中心、眼耳鼻喉中心、危重症救治中心、消化内镜诊疗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影像诊断中心,促进区域内九大学科诊疗技术的规范化、同步化。
品质,是平台的聚合。
中心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地市级百强医院”、“全国高级卒中中心50强”,连续31年荣膺“省文明单位”;通过中国医院竞争力五星级认证,三甲复审,全市唯一、全省仅5家的执业医师考试基地;在全省三级综合医院绩效评价中综合排名第9位。2018年,医院获评省内首家地市级互联网医院,位居全国地市级百强医院第87位。2019年,医院升级上线门诊核心业务系统和住院核心业务系统,完成数据中心、集成平台的初步搭建。9月,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与周边医院建立互联网医联体,提供专科、专病协同诊疗服务。目前已有400余名临床医师上线,问诊量800余例。
品质,是民心的折射。
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严重植入产妇,在经历5小时殊死抢救最终母子平安后,望着新生命流下感激的泪水;
小腿不全离断的段女士,经手足外科团队连夜全力抢救成功修复断肢后,露出了融化寒夜的欣喜;
出生时胎龄26周,体重仅770克的早产儿,在“袋鼠式护理”下一天天成长茁壮;
南方报业某记者目睹亲人在市中心医院ICU病房得到的悉心照料后,用收费单写下了长长的感谢信;
8个藏族儿童成功换心,带着全淄博的祝福与牵挂回到昂仁,让大爱的种子在世界屋脊上生根;
记忆力严重衰退的91岁大爷,因为生命尊严得到关怀和尊重,牢牢记住了为他服务的“胡护士”;
一年多耳部顽疾在这里19天治愈的李阿姨,满怀感恩地向医生韩学峰竖起大拇指;
第一次在家门口享受到专家级诊治的脑梗患者王大爷,对“人人争做第一村医”联合义诊活动连连点赞;
“聆听世界”聋哑儿童救助工程、“仁爱使者”志愿服务行动、“绿巨人”急救科普……
曾几何起,这些广为传颂的故事与元素,与钢琴声欢乐流淌,便民措施贴心设计,最美笑容处处绽放的就医环境一起,成为淄博百姓心中不可或缺的温暖旋律。
它们,让中心医院这个医学品牌温情饱满、充满力量和希望。
“服务半径内百姓的就医安全感、幸福感,是衡量医疗高地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对中心医院‘打造有温度的高水平现代化医院’阶段性成果的考量。中心医院将以新院区启用为契机,以坚定的信念、崇高的责任,顽强拼搏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当好淄博医疗界的领航者,开启‘让人人有更高生命质量,晚生病、少生病,乃至不生病’的健康新时代。”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院长肖洪涛如是说。
生命是一个流光溢彩的宇宙。
温暖为经,水平为纬,品质为轴。
淄博市中心医院这个新时代的医学坐标,绽放着步步精医全心为民的一路芳华,迈向让人人拥有更高生命质量的健康新征程。
新闻推荐
“为了咱们村老百姓过冬,镇上领导、村里干部都费了心,新打了机井,铺设了管道,全村能按时通暖气了。”近日,淄川区双杨镇...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