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生态淄博建设要有新突破”的总体要求,沂源县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全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9月份,城区空气良好以上天数203天,良好率74.4%,各项指标均为全市第一;沂河出境断面水质指标连年优于功能区划要求标准。同时,沂源县坚持把***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突出产业扶贫,开展金融扶贫,加强兜底保障,推动社会扶贫,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重生态,着力建设“大美生态沂源”。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二是着力打造生态城市,铺开了城区20处拇指公园建设和10.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工程,设置花柱、景观垂吊120余处,着力打造山水花园城市;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健机制,着力构建“大生态、大环保”工作格局。沂源县成立了生态沂源建设指挥部,设立6个专项工作组,对年度生态建设任务每月一调度、一通报。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确保、一个实现”的总体要求,对应成立了5个督查组、1个巡查组,建立了督查、巡查、督办工作机制,在原有854项生态任务的基础上,新排查任务552项,形成1406项总任务。
抓治理,全力打造“沂源蓝”。沂源县立足环保工作实际,把大气污染防治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环境治理、绿动力提升、空气异味整治等工作,力促空气质量改善。今年以来共完成大气治理企业50余家,关停10家,取缔畜禽养殖企业(户)200余家。
严执法,为环保攻坚竖“金盾牌”。沂源县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坚持做到零容忍、严惩处,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一是加大巡查督导力度。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做到不打折扣,不留死角,不讲情面,确保整治到位。二是健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网格监管体系,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三是加大刑责治污力度,依法查处环境问题43项,处罚环境案件47起,依法处理涉案人员2名。下一步,按照市委“三铁”要求,不打折扣,不留死角,不讲情面,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取得实效。
实施产业扶贫,培育增收项目。2016年,全县投入各级财政资金5470万元,共安排产业扶贫项目141个,覆盖了140个贫困村,惠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6388户、32627人。
实施金融扶贫,强化资金支持。沂源县金融扶贫主要包括扶贫互助社扶贫借款、国开行金融扶贫试点项目和小额扶贫信贷。今年以来,共向1000多户贫困户发放各类金融扶贫资金4300多万元。
强化社会保障,兜住民生底线。实施“两线合一”,抓好兜底保障,自6月1日起,沂源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560元,全县低保户总数达到6345户、7707人。实施危房改造,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了871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创新“三步法”,完善救助机制,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实施教育扶贫,抓好教育保障,全县共认定在读贫困家庭学生2260人。实施健康扶贫,面向贫困户在全县15家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积极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贫困户活动,为96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
拓展社会扶贫空间,凝聚脱贫攻坚合力。一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奠定社会扶贫基础。二是构建层级帮扶体系,明确精准帮扶主体。三是引导设立专项基金,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奠定发展保障。
新闻推荐
围绕“三个同心圆”靶向施策精准脱贫 ——访沂源县委书记张学武□本报记者张厚新
10月24日下午,县委书记张学武就沂源如何做好下一步脱贫攻坚工作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张学武告诉记者,2016年,沂源县精准识别认定贫困户15516户、26673人,占全市的三分之一。虽然数量大、时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