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牛肉菜肴特别出名。自贡人特别会做牛肉菜,水煮牛肉,上了中国名菜谱;火边子牛肉,堪称中国一绝。
东汉时期,自贡就开始生产盐,到清初,就与射蓬盐场、犍乐盐场并列三大产盐中心。小口径盐井动辄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故采用牛力汲卤,直到1915年使用蒸汽动力采卤为止,其间历时800多年。
当时,自贡盐场使用的生产牛约3万多头,年“退役”近4000头,每天就有近万斤牛肉杂碎上市,当时有民谚曰:自贡是“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
自贡牛肉多且价贱,乞丐自然容易讨得。讨来怎么吃?用刀片出极薄的肉片在火上烤了蘸来吃。蘸水是什么?就是从百家讨来的“百味汤”加点盐。一顿吃不完,就浸泡在“百味汤”里,再捞出烤来吃时,又香又脆又鲜。后来,就有聪明的乞丐烤熟后拿到自流井三圣桥闹市区去赶夜市。
赶夜市要有灯,乞丐就将井灶上废弃的篾绳蘸了黑卤井里的油当火把,俗称“火鞭子”。后来就转物借代,将这种牛肉片叫成“火鞭子”,不知什么时候又写成了“火边子”。
清光绪年间,自贡盐商将“火边子”牛肉送给四川总督丁宝桢品尝,丁尝后赞不绝口,偶然将“火边子”牛肉对灯照看,形如牛皮灯影,于是丁宝桢叫其名曰“灯影牛肉”,即现在的“火边子”牛肉。
所以,如今说到灯影牛肉,人们自然联想到自贡的“火边子”。
1955年,自贡市食品公司开始批量生产“火边子”。上世纪90年代末,自贡有近10家大小食品企业从事“火边子”牛肉生产,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如今,随着生产厂家增多、市场增大等因素,产量迅猛增长,年销售额上亿元。 本报记者 杨国庆 整理
新闻推荐
厚重的城市,需要走厚重的发展道路。当前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经济、社会问题,更多是人的道德素质、价值取向等出了问题。软实力与硬实力就像思想与肉体一样,增强硬实力往往要通过提...
自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自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