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一个时期,市中区要坚持‘小区办大农业\’、‘农业稳区\’战略,全面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按照‘劳增收、林增效、畜增量、粮增产、建设施\’原则,加快产业发展,推进产村相融,打造‘统筹城乡先行区\’。”在日前召开的市中区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上,区委书记官健的一席话,为全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本报记者韦小梅文/图
特色产业基地 亮出新村新气象
今年6月,市中区靖民镇长安村开始了第二批新品种板栗嫁接,看似不起眼的新品种板栗枝条,在村民的手中“嫁”出了希望,“接”出了梦想。目前已覆盖全村3个组,被大家称为“板栗村”。
这些年,像长安村这样的特色产业村在市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叫响叫亮了“一村一品”,也让广大村民“品”出了致富的滋味!
——凌家镇尖山村有韭菜产业,朝阳镇洪家村有果蔬基地,永安镇多向湾村有柠檬产业、马家寺村有葡萄产业,龚家乡金龟桥村有优质肉鸡,全安镇余坝村有甘蔗产业,凤鸣乡白蜡园村有鲜食玉米产业,史家镇牛桥村有金银花产业,沱江乡茅蓬寺村有榨菜产业……说起“一村一品”,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经济发展股股长宋荣培如数家珍,顺口溜似的道来。
据悉,今年1~3月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41.42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54.11元。农业产业化,鼓起了农民腰包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脑袋富有的村民返乡创业就业,成为致富带头人。
“一人富了不算富,众人富了才算富。”全安镇伍店村4组的张家顺,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汇鑫源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大胆采取“团员带会员,会员带农户”的方式,购置各种机械,统一栽培、管理技术,种植350亩甘蔗。2012年第一年收成达5000公斤/亩,以1.4元/公斤的批发价格出售到内江、自贡、乐山等地,带动周边乡镇青年发展甘蔗种植1000余亩。
曾几何时,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广种薄收……一系列“先天不足”制约着市中区农业发展,影响着市中区建设内江“工贸双强、城乡共进”先行区的进程。
如今,在这片拥有172个行政村、18万亩耕地的家园,市中区区委、区政府、涉农部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项目帮扶等措施,大力实施“一村一品”,让有条件的村至少发展一个主导产业。通过产业发展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同时注重以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为重点,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产业基地38个。柠檬、韭菜、核桃、榨菜、苗木等5个万亩基地巩固扩展。已发展25个特色产业村,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市级17家),专合组织86个,农技协组织54个。2012年实现农业产业化产值32.6亿元,带动区内外农户12.5万户。
“一村一品”“品”出了遍地开花的特色农业,“品”出了优化的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品”出了声名远扬的乡村风采,市中区从独角戏到大合唱,农业产业化正以强劲的动力,引导当地农民步入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抓特色抓精品 开辟农业新天地
“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现代农业才能让农民真正地富起来。”这是市中区四大班子领导人的共识,今年提出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市中区属于典型的城郊农业区,具体而言是要加快发展城郊型特色休闲农业,推进优势产业基地连片发展,增强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和区域特色;继续培育龙头企业、联户经营、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促进32万农业人口持续增收致富。
永安现代农业园区——集生产、加工、销售,集科普、带动、转型于一体的示范窗口,是少有的一、三产业互动样板。
时下的园区,正瓜果飘香,吸引了不少市民来此观光、休闲。这里有以白乌鱼为代表的约450亩水产养殖区,有以生态休闲葡萄、柠檬基地和优质花卉苗木基地为主的生态休闲区,有占地300亩的标准化生猪养殖良种畜禽区,还有约234亩的精品蔬菜区。经过几年的建设,该园区逐渐实现了从研到发、从产到销、从粗放到集约、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化种植、从纯农业向农业工业化及农业观光的转变。实现总产值近亿元,辐射周边农户6000余户,促进农民就业6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1000元。
同时,园区建立“协会+产业+农户”发展模式,先后成立了11个协会和专合组织,由协会联系产、供、销,整合产业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变化,降低了农民种植养植风险;建立“业主+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由“合作社”按园区项目用地的统一土地租赁价格、租金兑现办法,成片集中流转土地给业主,降低了业主和农户双方经营风险,提高了土地流转效率。
无独有偶的还有十里休闲走廊生态旅游环线等,2013年,市中区要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要形成——
以靖民镇为核心的核桃基地10000亩;
以凌家镇为核心的无公害韭菜基地6000亩;
以白马镇、交通乡为核心的花卉苗木基地6000亩;
以沱江乡、靖民镇、白马镇为核心的榨菜基地2万亩;
以永安镇、凌家镇、伏龙乡为基础的优质粮油基地4万亩;
以永安镇元元坡村、新桥村为中心的观赏鱼养殖基地;
以永安镇、靖民镇、四合乡、史家镇为中心的柠檬基地1.5万亩;
以龚家乡、沱江乡为基础的现代畜牧业肉(蛋)鸡养殖基地;
以永安镇、凤鸣乡、伏龙乡为基础的白乌鱼、鳝鱼等水产养殖基地1200亩……
力争到2017年,建成农业园区2个,特色农业基地10个,建成新农村综合体5个。不仅是“一村一品”,不久的将来,市中区将形成“一乡一品”、“镇乡连片”的点、线、面、片农业产业新格局。
多形式多种类 拓宽增收新渠道
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归根结底是增收!增收!再增收!
“十二五”期间,市中区要更加突出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精心打造强区富民的新亮点,让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合力打造“实力中区”。
渠道一:重点发展劳务经济。按照省市要求,市中区实行“农民增收书记、区长负责制”,下大力气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抓好用工组织、对接,鼓励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引导农民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输出转移增收。
具体来说,要集中打造永安“创业孵化园”和“创业一条街”。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建立平台;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要专门开发失地农民公益性岗位,解决部分困难农民就业难;要建立失业保险金,用于失地无地农民开展培训;拟培训5500人,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从而增加劳动报酬。力争到2017年,实现人均劳务增收2700元以上。
渠道二: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市中区要按照“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突出特色、增加效益”的要求,突出城郊特色,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优质粮油、畜禽、水产品、果蔬、花卉苗木产业,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乡镇;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升特色产业贡献率;要抓好农副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将市场开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由企业自主开拓,支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
渠道三:促进龙头和专合组织的建设。“传统种菜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现在入了合作社,社长请来技术员进行指导,何时打虫,何时施肥,何时收购,都有人管,什么都不用愁了。”这是朝阳镇洪家村村民李国初的切身感受。目前,全区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59个。2012年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12000万元,带动农户128000户,促农户均增收1450余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产值41350万元,带动农户41200户,促进农民户均增收938元。
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区域优势产业、拓展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力量。例如:内江市茂源柠檬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基础,不但免费对全区柠檬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实地指导、资料发放等,还采用订单收购解决农户销售柠檬难题。
2013年,全区力争新增1个市级龙头企业、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基地促龙头,以龙头带基地,全面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
农业兴,百业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中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研究好、部署好全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全区干部群众也将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坚定发展信心,拼搏实干、攻坚克难,实现市中区发展振兴,加快建设内江“工贸双强、城乡共进”先行区,为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新闻推荐
近日,自贡市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共计32个项目、总投资92亿元。今年1至5月,自贡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市级重大项目投资完成107.4亿元,占54.8%,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
自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自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