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新闻 荣县新闻 富顺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自贡市 > 自贡新闻 > 正文

本报对话缅甸华商大佬李松枝 凭着信誉 困境中东山再起

来源:成都商报 2013-08-26 07:53   https://www.yybnet.net/

成都商报记者杨斌 发自缅甸仰光

李|松|枝

缅甸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席

金山发展有限公司主席

谈信誉

每个人做生意都会遇到困难,关键是要有信誉,我遇到困难为什么还是能重振旗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的信誉,大家都相信我还能站起来,也愿意继续与我合作,而不是躲得远远的。

谈合作

做生意讲究互惠互利。没有人能把钱挣完,如果你只是一味强调自己挣钱,而不让别人挣,这种生意是没法做的。

谈规范

有些人偷逃税,不做规范的财务报表。或许他们觉得这样能多赚点钱,可是如果想把企业做大,要跟国际接轨,这样就不行。

李家住在一栋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英式别墅中,有一个硕大的花园,种着许多树,有草坪、瀑布和休息亭,一幢米黄与枣红色混搭的百年英式建筑坐落在花园中央,工人们正在修剪杂草和打扫卫生,一辆军绿色吉普车停在楼下一块空地上。这是他40多年前独自闯荡仰光为一位老板开的车。他发财之后,把这辆车买了下来,“留着做个纪念吧。”他说,人不能忘本。

大佬印象

出生在缅甸

普通话流利

李松枝今年65岁,祖籍福建,出生在缅甸。他说,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在40多年时间里,他一个人的打拼,缔造了一个涉足国际贸易、公路、桥梁、水电站、房地产等多领域的商业王国,旗下公司净资产达几千亿缅元。

见到成都商报记者,李松枝表示感觉很亲切,“四川我很熟悉,2005年我就在自贡投资了一个建材公司。”采访中,李松枝全程用普通话与成都商报记者交流,语速较慢,但遣词造句颇为标准,沟通起来完全没有问题。他平时与员工交流时,用缅文或英文。他喜欢旅游。在他办公室的入口处,摆满了整整一堵墙的纪念品:有澳大利亚的袋鼠、瑞典的帆船、巴西的食人鱼……这是他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买回来的纪念品。

四川缘分

投资自贡

几乎每年都来四川

李松枝与四川有缘。他于2005年在自贡与当地人合作投资了一家企业,主要从事混凝土搅拌的生产和销售,“差不多每年我都会去四川。”

据了解,这家中外合资企业名为“自贡鸿山建材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生产区域占地2500亩,年生产能力达60万立方米。李松枝称,这个项目进行得非常不错。

此外,他还在安徽合肥成立了一家“合肥市合瑞地有限公司”,这是一家贸易公司,主要是从中国采购一些品质高的建材,运到缅甸用于工程建设。

今年9月份,李松枝将会来到成都。他说,他这次前来是一次寻找在成都投资的机会,“我也想找当地的朋友和企业家们聊一聊,看看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性。”

李松枝很怀旧。

他家楼下停放着40多年前帮人开过的吉普车,他开设的第一间铺子,如今也完好无损地保留着。

李松枝表示,他是穷人家的孩子,如今虽然有了一点事业,但不能忘本,也不敢忘本,“留着它们,也算是做个纪念吧。”

这位精神矍铄的长者,在当地工商界和华人圈里有较高威望,他是缅甸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席、金山发展有限公司主席,也是缅甸华商商会的名誉会长。在40多年时间里,靠着一个人的打拼,缔造了一个涉足国际贸易、公路、桥梁、水电站、房地产等多领域的商业王国,旗下公司净资产已达几千亿缅元(约合几亿美元)。

闯荡

起步

独自去仰光 遇到人生中“大贵人”

1948年,李松枝出生在缅甸南部的一个小镇上。父母都在家做农业种植。他念书到16岁,便跟着父母做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我们家乡比较偏僻,很穷,我们把种植的农作物卖给别人,再买些其它东西来卖,挣点小钱养家糊口。”

李松枝不甘心就这么一辈子呆在家乡做小生意,与父母商量后,他决定独自一人去仰光闯荡。“年轻人嘛,就是胆子大,总想着去外面冲一冲。”1970年,他来到仰光。这一呆,就是40多年。

没本钱,没人脉,更没资源。在仰光,李松枝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生存。他举目无亲,也没有很高的学历和技术,当务之急就是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正巧,一家做绿茶生意的公司要招司机,李松枝成功应聘上了。李松枝说,“老板叫吴纽丁(音译),我就负责给他开车。”他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份司机的差事,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媒体一些零星的报道中,曾提到李松枝在仰光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他们说的贵人其实就是我老板”,李松枝说,在给老板当司机的这两年时间里,他学会了许多经商技巧,也认识了一些朋友,这些朋友后来成为他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后来,李松枝把当年自己驾驶的那辆吉普车买下来了,“如今就停在我家院子里。”

起步

开起杂货铺 慢慢涉足贸易和地产

当过司机后,李松枝还摆了一年左右的路边摊。1973年,他在仰光开了一间约50平方米的杂货铺,主要卖糖果、糕点之类。(这次在缅甸采访,成都商报记者发现,不止一位白手起家的华商,在创业之初都开过杂货铺。)

“那个时候的缅甸很封闭,没什么更多生意可做。”李松枝称,当时只有卖点老百姓的日用品最简单,资金量也最少。而他最初开设的这间铺子直到今天都还保留着,“没有经营了,但是还空在那里,算是做个纪念。”

李松枝精心经营铺子,慢慢地从零售做到批发,到1990年,他手中已积蓄了2~3万美元的资金。“这时,政府允许企业做国际贸易,做房地产、建筑等行业,允许做大企业。”李松枝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成立了金山发展有限公司,并和朋友合作凑了大约1000万缅元,尝试做国际贸易。

他介绍,当时的进出口生意主要就是农产品、日用品、汽车等,“我们把缅甸的豆类等农产品出口到泰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再把日本、新加坡的二手车、日用品卖到缅甸国内。”李松枝说。

这一年,李松枝还进入了房地产业。“当时缅甸刚刚开放,土地很便宜。”李松枝说,1990年时,仰光市郊四五公里处的土地,一平方米只需要20美元,主要是开发住宅、商场、办公楼,“最鼎盛的时候,有六七个项目同时开发,大概有几千亩。”

李松枝说,那时候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可以卖到5000美元,可购买的人并不多,“开放不久,很多人还没钱。”不过,他不担心风险,毕竟土地成本很低。他的房地产生意一直做到今天。他说,虽然金山发展有限公司不算缅甸最大的地产开发商,却是品质最高、品牌第一的公司。

低潮

遭遇最大危机 商业帝国差点崩塌

李松枝心中一直有个梦,就是再开一家银行。他认为,金融业赚钱更快。

为什么要用“再”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他曾经在仰光开过一家亚洲经济银行。左手有项目,右手有资金,李松枝发展得很快。

这家银行在经营了八年后,由于各种原因,突然不得不关闭,这让李松枝几乎手足无措,“那应该是我这一生最低潮的时候”,他的商业帝国也差点因为这家银行的关闭而崩塌。

造血平台一夜之间没了,李松枝的扩张梦遭遇最大困境。银行关闭除了在经济上有一些损失,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其他公司,许多项目在资金周转上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暂停,业务量也随之减少。”当记者询问李松枝是否还会继续开办银行时,他笑了笑说,“如果有机会,情况允许,我还会做。”

银行被关闭带来的阵痛持续了两三年。在这段日子里,李松枝动用各种关系,努力寻找合适的项目。他表示,如果不是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信誉和人脉,有可能就倒下了。

崛起

修电站公路桥梁 生意全面开花

2004年,李松枝拿到一个大单,承建一个水电站,2010年已建成发电,发电量占全缅甸的40%左右,“电站在曼德勒附近,叫曰瓦(音译)。”这次接触水电站,让李松枝再次寻到了商机。

2008年,他旗下的金山发展有限公司与别人合作,投资1.2亿美元建了一个水电站,“公司占60%股份”,预计2014年1月投产发电,装机容量52000千瓦。

在这之后,李松枝又陆续涉足了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去仰光机场的路上,有一座大型天桥就是他修建的,“那也是缅甸第一座天桥”,他公司现在还有一条300公里长的收费公路,有45年经营权。

李松枝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截至目前,他旗下全资或控股的公司已达15家,员工6000多人,2012年的营业额约为4亿美元,净利润2%~3%。

经营之道

做生意要互利互惠

不能只想自己挣钱

成都商报:经商40余年,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松枝:信誉和平等。信誉,也就是诚信,两个人之间合作,如果没有起码的信用,不能信守承诺,这种合作是很困难的,会被视为人品不好。即便是勉强合作成功了,相信也不会再有第二次。

每个人做生意都会遇到困难,有高有低,关键是你要有信誉,拿我自己来说,当初银行被关闭后,为什么还是能重振旗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的信誉,大家都相信我还能站起来,也愿意继续与我合作,而不是躲得远远的。这点很重要。

其次,就是平等。做生意是什么?就是讲究互惠互利。没有人能把钱挣完,如果你只是一味强调自己挣钱,而不让别人挣,这种生意是没法做的。

再有一点,我认为,就是规范。有段时期,很多人偷逃税,不做规范的财务报表。或许他们觉得这样会让自己多赚点钱,可是如果想把企业做大,要跟国际接轨,这样就不行。明年,我们公司就会有第一份经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出来。

成都商报: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格局下,你认为华商的机遇和空间在哪里?

李松枝:从缅甸华商来看,现在政府推出了很多改革举措,很多项目招标也在制度化,目前已达到80%,我们金山发展有限公司也觉得比以前做事要方便得多。

可以这么说,只要你有能力,愿意参与竞争,对于一个上了轨道的企业来讲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们应该抓紧,未来空间很大。2014年,我相信会有很多外国大企业来到缅甸,我们金山公司已与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的五六家公司在谈合作,协议很快就会签署。

从全球华商来看,国际上都在向制度化、品质化发展。以前,大家追求的只是产品,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品质,如果企业的品质不好,管理制度化跟不上,以后会很难生存。

记者观察

为缅甸发展贡献多

华商经济地位高

缅甸有6000多万人,有135个民族,缅族占65%,华人华侨大约有255万人。

仰光的华人,主要居住在“广东大道”附近的大街小巷,大约有15万人,这里也被称为唐人街。如今还有不少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有的房子楼顶还挂着中文招牌,如 “梁家馆”、“曹氏馆”、“江氏家族会”等。

缅甸的华人

很多不会讲中国话

8月5日,成都商报记者来到唐人街,见到有华人模样的人士,便上前用普通话打招呼,可连碰了好几个,对方都表示不会讲中文。在一家“商多达印刷局”的铺子里,60多岁的店主林女士表示会讲中文。她说,自己从小就随父母从广东来到缅甸生活,这边原来没有华文学校,近两年才慢慢有了一些培训班,唐人街的华人,很多都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他们中很多都不会讲中文,自己能讲一点,也是因为父母从小就一直用中文和自己交流。

在仰光一家名为“City Mart”的大型超市里,记者看到熟悉的“老干妈”香辣酱,还有广东产的蛋黄派。去收银台结账时,服务员还主动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说“你好”。

“缅甸华商很优秀

事业会越做越大”

吴钦镁莱(音译),缅族,今年81岁,做了61年报纸。如今是仰光新生媒体《The Golden Fresh Land Daily》的主编。

吴钦镁莱表示,政府鼓励大家投资于基建、金融、运输、媒体等多个行业,“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我们也非常欢迎中国的企业来缅甸投资。”

吴钦镁莱说,缅甸有许多华商,他们做事非常认真,头脑灵活,敢闯,也特别能吃苦,或许正是这些原因,华商们的企业都做得很大,“我的老板就是华商。”吴钦镁莱说,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华商的企业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也为缅甸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机会,贡献很多,“华商在这边有很高的经济地位。”他也相信,在当前的经济格局下,缅甸华商的事业肯定会越做越大。

新闻推荐

爱车接连被砸 女子接连搬家

“车子被砸,人也挨打,真不知道是惹了谁。”6日下午,在自贡工作的范女士向成都商报记者反映,两个月里,她的私家车被人为打砸两次,自己还遭遇了一次被人尾随殴打。为了“躲灾”,范女士报警后,不得不向所在...

自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自贡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本报对话缅甸华商大佬李松枝 凭着信誉 困境中东山再起)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