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玉
这个周末是腊月里难得的大好晴天,带着从山东回川休假的表妹,约上三两个摄友,一同去游古宇湖。
因为羡慕乐子居高临下拍摄的一张古宇湖全景图,我决意要从北岸去找到那个一览众山小的拍摄地点。一问方知,人家是从山下湖边手脚并用一路爬上去的,山高路陡荆棘丛生很不好走。北岸山上也没有现成的路,使得探路成为此行的首选。
误打误撞,我们走到了冯家桥,这却是一个月前我骑摩托车来此闲逛过的地方,当时竟浑然不知。我落脚的山顶侧面几百米远处,就是冯家桥——曾经多次在湖畔仰视过的飞瀑上的一座小石桥。
冯家桥上有七八个游人,有的站在桥边,有的坐在桥栏上。桥边小径上,有个青年女子手持一束腊梅花摆着姿势照相,气氛感人。这里视野开阔,喜欢摄影的朋友早已取出照相机,对着湖景一阵狂拍。
小桥东西走向,长约十米吧,桥身全然本地青石垒叠,两个桥墩有十来米高吧,从两个山坡的缺口间搭建而起,桥面也是石板铺就,两侧栏杆也是青石条,显得古朴、浑厚,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小桥。北侧有块大水田,枯黄的稻桩夹着满池的绿草丛生。南侧就是悬崖,桥墩下平潭的两米开外就是垂直的陡壁,泉水流经大田,穿过桥底从这里飞流直下,白练一般扑向十几丈高的崖壁下的大块岩石上,水花溅起跳珠似玉,瀑布的哗响与泉眼的叮咚交织出悦耳的声音,像大山对着湖泊唱出的恋歌。
最早看到冯家桥,是很多年前在湖心荡舟时,远远望及冯家桥在神秘的岩丛与树木间凸现。透过桥孔看到天际时,就会有走近它的欲望,现在环湖每到冯家桥下,我都会停车驻足,观瀑听泉。但在瀑布底下是看不到桥身的,待转到山角转弯处,得以望见石桥的全景风貌,却又距离遥远,不是我的卡片相机能在远距离准确记录的。
冯家桥其实就是千年盐道,是抗战前夕由冯玉祥将军捐资修建的古老石桥,只不过它是挑脚夫的路。当历史教师的老父亲多次说起过古道上的盐巴客,说他们生活艰苦,脚上青筋毕露,路上自煮红苕稀饭,靠担挑子从自贡运来井盐供盐商贸易,自己也以此谋生。
坐在石桥栏边晒太阳,遥望古宇湖水波浩渺的宽阔湖面,当年的挑脚夫也是这样坐在桥栏上歇歇脚,吹吹风,听桥下的溪流淙淙,缓解一下筋骨的疲劳吧。只是,那时候还没有古宇湖,他们坐在这断层山的埂子上,看到脚下阡陌纵横的田野和远处起伏的群山,心里涌起多少对生活的渴望,从而把艰辛踩在脚下,继续那挑盐的漫漫路途。他们挑着老母的期待和妻儿的盼望,在这条看似普通的石板山路上,留下数不清的陈年旧事。
北望一冲梯田层层排列直抵冯家桥侧,梯田两边的山坡都有开发的痕迹,还有一个很大的土坡早已被推平,其上应该是城西郊外那条新修的宽阔大道了。这里不再是苍凉的郊外,附近的村民说,冯家桥很快就要被拆了,看样子不是虚言。
此时此地,冯家桥或许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象征吧?古旧的石桥价值何在?除了曾经承载过挑脚夫的血汗,所有的故事都随风而去,尽管每家每户每个人每一天都需要盐,但它已不再经过这个古老的石桥。古盐道破败,冯家桥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我更希望它能保留下来。拙朴、厚重、结实、耐用的石桥,是古宇湖边的别样风景,不信,你可以再到湖畔去仰视,苍松翠柏间飞瀑之上,那高耸入云的小石桥,像一个不朽的传说。
新闻推荐
如果不是爷爷和父亲相继生病离世,家中失去经济支柱,12岁的潘晓丹应该念初中一年级。曾经,爷爷、奶奶和父亲,是潘晓丹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爸爸打零工,爷爷奶奶种地,日子清贫却温馨,直到2014年...
自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自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