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
□本报记者 吴晓铃 发自自贡
为提高水位便于运盐船能常年通航的“庸公闸”横卧釜溪河上,成为当年自贡井盐增产赶运的一大明证……5月15日,参加2015海峡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联合采访的记者来到自贡。
自贡抗战史研究专家宋良曦介绍,抗战爆发后,沿海及两淮等盐场相继沦陷。为解决军民食盐的来源,1938年3月,原国民政府下令川盐增产赶运。日军为切断食盐供给,对自贡进行“盐遮断”大轰炸,目标直指盐厂。“盐工要在紧急警报拉响时才能扎灭炉火、覆盖井口,进入附近掩体。而在熬盐岗位,即使轰炸时也不熄火。”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一组数据显示,在日军实施“盐遮断”轰炸的1941年,自贡生产的食盐达518万担,是历史上产盐量最高的年份。
在自贡市档案局,记者们还见到了当年自贡人捐资抗战的珍贵资料。4万多自贡人参加了冯玉祥发动的“节约献金救国大会”,自贡大盐商余述怀、王德谦等人现场捐款一千万法币,创造了个人献金的全国最高纪录。而在1942年,自贡盐工们响应《新华日报》的“献机运动”倡议,捐款购买了“盐工号”和“盐船号”两架飞机。采访结束后,《台湾旺报》助理副总编宋秉忠在留言簿上郑重写下了“自贡产盐产义”的赞叹。
新闻推荐
自贡在近两千年井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盐而兴,因盐设镇,因盐建县,因盐置市,是名副其实的“千年盐都”。现存自贡市档案馆的自贡盐业历史档案共有38726卷册,其年代始于1732年,止于1949年,沉淀了无数历史...
自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自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