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大安区委书记詹勇深入何市镇黄桷村调研***产业项目工作,作为黄桷村“***”工作推进组长,詹勇现场调研该村专合社养鸡场,水产、大棚产业项目。在“年出栏3500万羽一体化养鸡项目”现场,詹勇实地察看了棚舍建设、鸡苗长势等情况,要求研究制订方案,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提高养鸡户数,硬化年度考核指标,推动更多村民发展产业“脱贫摘帽”。
今年以来,自贡市大安区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政银联手,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和一系列帮扶措施,注重提升贫困村、贫困户“造血”能力,着力培育增收致富的新产业、好产业,努力实现标本兼治。同时加强“输血”保障力度,切实增强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贫困户早日脱贫。
放宽年龄上限
为贫困户贷款争取更多“空间”
今年63岁的朱水森是大安区三多寨杨柳村的贫困户。最近一段时间,朱大爷一家三口可忙坏了,但是看着眼前已经建起的鸡棚和养殖的鸡苗,朱大爷一家感到十分欣慰。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立华公司刚送来的6000只鸡苗已经在自家刚刚建好的鸡棚里安家落户了,这些鸡就是他家脱贫的希望。
“我家本来就比较恼火,娃儿又得了病。以前种庄稼,劳动力投入大,收益少,给娃儿治病都不够。现在政府动员我养鸡,资金也帮忙解决了,我有信心把鸡喂好,相信很快就能脱贫。”朱大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脱贫致富更加有信心了。
2015年10月,大安区与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年出栏3500万羽一体化养鸡项目投资协议》:公司出鸡苗和养殖成本,村里出地,农户建棚出力,养殖好后公司付给农户“代养费”。项目签订后,大安区在三多寨、何市、新店、永嘉等7个乡镇实施了这一项目。
刚开始实施这个项目实施时,像朱大爷一样有意愿的贫困户还不少,但是近8万元的“建棚费”却拦住了他们脱贫的脚步。为此,大安区创新脱贫思路,引导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借小钱养大鸡”。今年3月初,朱大爷率先向自贡市大安区农村信用联社递交了贷款申请。但按照相关规定,朱大爷并不具备贷款资格。
大安区政府通过与大安区信用联社协商,本着《四川省扶贫小额信贷操作指南》中“特殊情况可放宽年龄限制”的条款,将扶贫小额贷款的年龄上限放宽到65岁,为贫困户争取到了贷款的“空间”。使像朱大爷一样的不少“超年龄”贫困户顺利贷到了扶贫小额贷款。
扶贫小额贷款最高能贷到5万元,贷款年限三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再加上每户最高2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以及1万元产业周转金,大安区将“三方”资金“叠加”在一起,让贫困户脱贫有了资金保证。为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降低贫困户养殖的风险,大安区通过签订了“养殖户+银行+公司”三方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养殖户的风险,开辟出一条“***”道路。
全方位保障
最大限度降低养殖风险
全新项目带来全新模式——公司出鸡苗、饲料等成本,并派专业技术指导员全程指导养鸡,120天出栏后肉鸡全部交给公司销售,公司则按养出的肉鸡质量付给农户每只鸡2.5元到3元的“代养费”。在养殖过程中,只要农户按照公司的要求养殖,如果出现疫病和鸡死亡情况,都由公司承担损失。此外,大安区还专门出资为养鸡贫困户购置了鸡棚保险。
“我们为每个饲养棚赠送两万多元的设备,提供全程的技术服务,提供鸡苗、饲料、药品,最后回收成鸡,相当于贫困户养鸡没有任何风险。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贫困户还有帮扶,一般养殖户要收每只鸡2元的诚意保证金,对贫困户每只鸡只收5角。”自贡市立华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刚介绍,一个饲养棚可以用十年,理论上来讲,养一批鸡就可以脱贫一户。
大安区扶贫办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标准饲养棚一季能养8000只鸡,按每只鸡2.8元的代养费,一年下来养殖三季,除去水电等成本外,净收益在3万元左右。目前,大安区共有4571户贫困户,其中有劳动力的大约占三分之一。现在已经有100多户贫困户申请参与这个项目,预计到今年底将有300多户贫困家庭参与其中。
大安区从制度上对这次探索予以保障,放宽贷款年龄限制、技术员全程指导、为贫困户购买保险,全方位的“保障”,几乎杜绝了养殖环节中的所有风险。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免除了后顾之忧的贫困户只要踏实勤恳,脱贫致富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李程煜曾鹏程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陈家明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四川省自贡市工商局高新分局将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纳入常态化监管,对传销违法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做到露头就打,严肃查处。该局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大力宣传国家禁止传销...
自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自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