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自贡)
父亲写得一手漂亮字,上世纪80年代复印机器罕见,科室需求的就找人抄写,按字数算报酬,虽然很少,但小酒钱够了。
只要父亲吩咐我:“二娃,去打二两高粱酒。”我就知道他的抄稿费到手了,当然还少不了花生一包,根据季节走,还有李子、龙眼等。
这是全家的欢喜时刻。一家人围坐,父亲把零食均匀分开。
大人小娃一样,公道哈!他叫道,随即得意地举起小酒杯摇摇,这东西你们就免了,我的特权。妈妈瞪他一眼说,酒仙儿!
酒仙儿是本地对好酒人的称呼。四川人说话幽默生动并善于修饰,喝酒后不是兴奋吗?飘飘欲仙,于是就生成了这个酒仙儿,听上去仿佛沾了点仙气。
北方人则直截了当称呼酒徒为酒鬼。一仙一鬼,酒仙儿比酒鬼好不到哪里去,殊途同归嘛。谁都不喜欢男人多喝,喝酒兴奋,话多,误事,有些酗酒成性,整得一身酒气,满地污秽很讨人嫌。
但父亲有节制,小酌,绝不贪杯。用他的话说,酒是催化剂,少少喝一点,促进血液循环,手指头灵活,又可以多抄几个字了。
父亲是小科员,没有阿谀奉迎的本事,做好本职工作之余,靠点小技术挣点小开销。抄稿费和高粱酒是孪生兄弟,我一接到打二两的指示,就屁颠屁颠地跑得飞快,是我一辈子忘不掉的美差。
尝过这种高粱酒,有点刺辣不好喝。父亲说,女娃不兴喝酒,尝尝就是啦。你们不晓得,辣劲过了,就是回甜。说着,一副陶醉的模样。
父亲反对劝酒,一直这样说:“酒是喝的,不是劝的,得适量。”经济条件相对好转后,喝过好点的酒,像泸州头曲啥的。
他是泸州人,却没有尝过一回家乡的泸州老窖,一是因为贵,二是因为节俭。
有一年,他却和外地的姑爹喝过一次珍藏的贵州茅台。
这是屈指可数的同饮,他们20年后在上海相聚,已是半百老人。
这次共饮后,姑舅阴阳相隔,父亲去世10多年了。那次小酌相谈甚欢,人生最珍贵的记忆,就在酒香里窖藏到永世。
父亲喝得最多的,还是本地高粱酒。喝酒不在于品牌,在于心情。
高粱酒便宜,劲道足,最多二两,就能登仙,卸下生活负累,畅享人生。
这深谙酒道的酒仙儿,才是真正的品酒之人。
新闻推荐
(李春平记者王乐乐)为深刻吸取“6·1"达州市通川区批发市场火灾事故教训,近日,市消防支队组织全市各区(县)消...
自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自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