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蕾
采访前已知“吝啬翁”对自己的吝啬,记者12月30日走进他在成都的住处时,还是吓了一跳: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昏暗的灯光,只有一台电视、两张床、几个板凳。
但是,在成都一家建材市场服务部从事管理工作的他又很慷慨:资助村民筑堤堰、修水渠、建村道,帮扶“五保户”和近百位老人。
“我对于物质没有什么追求。”采访中,杨大爷一再希望记者不要提他出资了多少钱,他说,那不重要。
“吝啬翁”名叫杨进强,今年68岁,是自贡市贡井区龙潭镇乡亲们口中的“活雷锋”,大家尊称他为杨八爷。
筑堤堰、修村道:做好事“上瘾”
在龙潭镇彭家村和荣县鼎新镇大龙村交界处,有一道名为友谊堰的堤堰。“有了它,我们就不用从1公里外的旭水河取水灌溉,节约了好一大笔开销。”大龙村村民龚义成告诉记者,这道堤堰的修建多亏杨八爷倾囊相助。
时间回到2006年4月,那时的友谊堰还是一道长年垮塌、仅靠泥巴修修补补的老堰坝。“那时只能靠泥巴糊、门板挡,一到用水季节特别恼火!”彭家村村民陈亮才说。
“有一天,我们十几个人正在修堰,旁边有个人突然冒了句:用泥巴糊怕是一冲就垮哦,要用石头才行。”当时太阳又大,泥巴老是弄不上去,大家心烦气躁,就大声回了句,“用石头,你出钱吗?”对方毫不犹豫:“我出!”这人就是杨进强。
原来,家住自贡市贡井区牛尾乡的杨进强在回家途中,受朋友邀请到大龙村做客,恰好遇上村民修堰。随后,热心肠的杨进强出资、村民出力,建好了这道石头堤堰,村民亲切地取名为“友谊堰”。
向记者谈起这个经历,杨进强笑称自己 “进了套儿”:“刚开始说是一两千可以搞好,后来陆陆续续花了两万多。”
正是从这道堤堰起,杨进强开始了六年多资助村民的善举。“做好事容易上瘾,一开始就停不下来。”
2007年,他出资助大龙村修建两条村道,解了村委会的燃眉之急;
2011年,帮助万坪村村民筹资筑路,只为方便村民运货出行;
(下转07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乐记者杨国庆)2月22日,自贡市荣县望佳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主体工程全部竣工,400余平方米的厌氧池、500多平方米的快渗池、40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以网格状分别居于不同的位置和层级。据了解,201...
荣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荣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