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斌
自小时候读书起,我就渴望有朝一日自己写的文章能变成铅字,刊登在报刊杂志上。特别是工作后,这个愿望越来越强烈。后来我从事教育工作,偶尔也写一些论文,多发表在专业性的刊物上。
2002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遇,我被组织上选调到县委报道组。那时我年纪尚轻,步入新的行业,自然觉得欣喜而新奇,却浑然不知其中的艰辛。写的新闻稿,大多肤浅,不得要领。
2003年初,我参加了四川日报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受新闻写作的培训。回来后,针对当时乐至县中小型国营、集体企业改制的探索实践,我写了一篇《乐至:民营经济喜逢春》的消息稿,寄到川报编辑部。几天后,晚上10点过,我接到了时任川报集团编委、总编室主任的汪继元老师的电话。这位后来被我尊敬地称为“汪伯伯”的大编辑,当时正值夜班,看到这篇稿子后,亲自打电话核实文章中的一些数据和事例,并安排在第二天的头版报眼位置刊出。他还鼓励我继续努力,多写稿,写好稿。这让我感受到省委机关报对基层通讯员的关怀。
2004年6月,单位委派我到四川日报社上挂锻炼一个月,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汪伯伯”,在他安排下,我每周列席编前会,到经济部、文体部、记者部各跟班一周,晚上参与夜班编辑。一个月下来,我不仅熟悉了新闻采编的流程,还认识了王沛、伍松乔等许多大名鼎鼎的老报人。
自那以后,我与四川日报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到成都出差,我经常到报社去拜访相识的编辑记者。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写新闻稿的水平得以快速提高,成了县上小有名气的“笔杆子”。我先后被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资阳日报等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与报社记者合作的《乐至黑山羊,寄养长壮了》、《田坝里的劳动节》还在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还有多篇新闻作品获得省、市级“好新闻奖”。由于业绩较为突出,我也多次荣获省、市、县的各项奖励,事业小有建树。
现在,由于岗位的变动,我写稿的时间少了,但在我心中,川报是一处充溢着激情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支撑我前进的支点!
在庆祝川报创刊60年的时候,我抱着感恩的心情在写这篇短文。
为文给我以精粹,为人给我以启迪,感谢川报!
新闻推荐
一则有关乐至县23岁高考学生胡燕桃“落榜”的消息在网上疯传,本报记者网下调查——核心提示>>>网帖疯转:乐至县招办忘记提交学生高考志愿,考565分读不了大学调查结果:网帖内容为3年前河南旧闻,当事人目前...
乐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乐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