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预防和救助自立入手,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搜救
1月17日,雷国华来到乐至县孔雀乡南关广盐村杨明(化名)家中。作为该县救助站站长,雷国华已不是第一次来到杨明家中。
杨明患有精神病,之前长期在外流浪。后来被救助回当地,乐至救助站无偿为他送去两只黑山羊,让其安心在家养羊。“平均每两个月过来看望一次,查看他的病情及羊只的情况。”雷国华说。
最近,资阳市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自立工程,从源头预防和救助自立入手,从根源上解决受助者的生活问题。
□李小佳 聂凤 本报记者 段玉清
排摸在先 主动搜救
“目前的救助管理站只是一个临时性救助体系,只有对生活有困难、有流浪倾向的人员进行详细了解,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数量,才是根治流浪乞讨的有效之法。”资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
为此,资阳以市级救助站为龙头、县级救助站为基础、乡镇(街道)临时救助点为补充、村(社区)咨询引导点为依托建立起四级救助网络。此外还建立《流浪待查人员信息库》,详细记录了待查人员的基本特征及家庭状况,对摸排出的人员进行逐一评估研判,对外出流浪乞讨倾向性较大的人员,派出专人提前做好思想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通过排查,2013年资阳市雁江区共登记了1004名待查人员的信息,其中有流浪史378人,有潜在流浪风险626人。“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搜救。”雁江区民政局社会事务股负责人梁奎介绍。目前资阳市四个县(市、区)民政部门都建立有了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库。
源头救助 帮扶自立
“有这两只山羊养,我再也不会出去了……”在刚建好的自家新房门口,雁江区石岭镇村民李华(化名)牵着救助站送来的两只山羊说。
原来上个月,雁江区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街头开展流浪乞讨人员劝导时,遇见了在南门十字路口乞讨的李华。
身患疾病体质太差,无法务农,迫不得已才出来流浪乞讨。听完李华的情况之后,工作人员们很快就为其买了两只山羊,并协调农技站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他养殖技术。
资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资阳市开展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自立工程中,本着“乡镇政府支持一点,民政局扶持一点,救助站救助一点”的救助原则,对外出流浪乞讨的农村人员,扶助扶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无偿提供经济类树苗和猪、羊、兔种等;对外出流浪的城镇人员,扶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让其自力更生。截至目前,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548人次。
新闻推荐
4月17日,乐至县天池镇逢场日,也是居民的“问题反映日”。早上8点30分,“问题摊点”已在街边一字排开。一个问题记录本、一张桌子、两个板凳,不一会儿,就吸引了不少过往群众。“丝厂宿舍外面的坝子下雨...
乐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