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虎 肖建国 本报记者 段玉清
9月26日,中秋节前一天,乐至县金顺镇水竹村,村民杨惠平、蒋秀芳自编自演的《栽秧歌》、《锄草歌》等节目让村民们大呼过瘾。“在家门口随时有演出,自己还可以上台露一手,现在的文化活动真丰富!”
近年来,乐至县以“打造成渝走廊文化强县”为目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了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蝶变。
搭建文化网络 丰富村民生活
9月25日晚饭过后,乐至县龙溪乡长生村村民袁小红跟往常一样,去家门口文化活动室看书。这样的习惯,袁小红已经坚持了半年。不光袁小红,在整个长生村,晚饭后去村文化活动室活动成了多数村民每天雷都打不动的习惯。“以前一年到头难得看到一场演出、一场电影。”提及以前,村民蔡擁感慨万千,“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书报读,有好戏看。”
走进长生村文化活动室,摆放整齐的书籍、远程网络电视……“村民不仅可以在此看书,也可下棋打乒乓球。”长生村村支书邓小荣说。
目前,乐至县已基本形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
自建文艺队伍村民变成“主角”
9月28日,国庆长假在即,天池镇的张小英还在紧张排练节目《青松魂》。“节目都是原创的,再过几天就要去参加比赛了,要加紧排练。”张小英介绍。
为了让村民由“看客”变“主角”,真正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乐至县通过举办文艺比赛等多种方式鼓励村民自建文艺队伍。
几年前,天池镇田家沟村村民杨勇军和几名文艺爱好者建起了自己的文艺队伍,在乡镇文化站、县文化馆专业人士的帮助下,田家沟的文艺队伍已编排出了《讲官廉》、《祖国你好》等原创文艺节目。“趁农闲时排练,节庆日为村民演出。”杨勇军介绍。到目前为止,乐至县已有烛光、交运之花等100余支文艺队伍,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乐至特色的文艺作品。“正因为有这些文艺队伍,乐至县文化活动实现了月月有、村村有。”乐至县文体广新局局长冯期春介绍。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百灵记者寇敏芳)“农村的小偷将无处藏身!”3月30日,资阳市农村治安防控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一个警群密切配合的“警匪片”在会场的大屏幕上重现。乐至县一村民刚回家,突然一个身影从家中窜出,...
乐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