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爷与铁毡。□ 本报记者 朱涛
近日,听闻在乐至县劳动镇上还有一对老夫妇仍坚持着手工打铁,记者十分感兴趣,便按照获知的为数不多的信息来到劳动镇,寻找那具有时代烙印的手艺人——铁匠。
来到劳动镇上,一路打听,终于得知这对打铁夫妇居住在沿场镇小河边的老街上。进入老街,两旁几乎全是木质结构的低矮住房,加上中间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一股历史陈旧的味道扑面而来。再度打听,获知那对打铁夫妇就住在这条老街尽头。
一路前行,记者心中不停想象,一条沧桑的老街,尽头一间昏暗的小屋里,炉火通红,强壮的匠人手持铁锤,伴随呼呼的风箱声,正有节奏地敲打着铁块……
然而,当找到那对打铁老夫妇时,一切想象戛然而止。“我们都这么一把年纪了,哪还能打得动铁哦。”原来这对老夫妇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大爷叫唐思桂,今年岁,婆婆叫吴龙英,今年岁,两夫妇在劳动镇打铁已有六十余载,同时也见证了打铁行业的兴衰。
忆曾经辉煌
“去年上半年我们老两口都还在打铁,但是由于我生了一场大病,加上老头子身体也不得行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没有打铁了。”了解记者来意之后,两位老人也逐渐打开了话匣子。
“我也算是机缘巧合之下成为打铁匠的。”唐大爷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铁匠还是普通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这也一语道出了打铁人的艰辛。不过,那时打铁虽苦,但在那些年月里却是一项令人羡慕的手艺。
回想起以前的光辉岁月,唐大爷感慨万千,特别是在大集体年代,铁匠更是让不少人眼红。“那会我打一天铁的工分就当别个做几天活路的。”唐大爷说,后来土地包产到户后,大到生产用的锄头、镰刀、斧头,小到生活剪刀、菜刀、锅铲,甚至工厂里用的一些铁制零部件,都需要铁匠来打造完成。
那时的唐大爷根本没有想到,如此红火的行业,也会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唐大爷回忆,进入上世纪年代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机械化生产飞速发展,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淘汰,加之机器生产的铁质器具更加美观耐用,这对铁匠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随后大量铁匠不得不选择了转行。
叹如今遗憾
打了多年铁的唐大爷再也挥不动铁锤了,打铁人往日辉煌已成一个时代的烙印。时至今日,不仅打铁铺难以见到,连打铁这个行当也少有人传承。
“打铁表面上看是一个体力活,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日积月累下来的技术和经验。”唐大爷表示,别看打铁动作简单,似乎只要反复敲敲打打就行,实际上,打铁讲究是一气呵成,不像其他一些手艺有重复修改的机会,打铁同样需要悟性和坚持。
对于打铁行业的没落,唐大爷很想得开。他说,时代在进步,这些纯粹靠力气、技术和经验的手工活,被现代化的机械操作所取代,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让唐大爷觉得有些遗憾的是,他这六十余年的打铁手艺即将面临失传。
“我也想过教自己的后人打铁,但是打铁辛苦、赚钱少,他们对此也没有兴趣。”唐大爷些许遗憾地告诉记者,他也曾收过一些徒弟,但最终也没有人坚持下来。
在昏暗的铁匠铺里,唐大爷望着冰冷的火炉,生锈的铁毡,有些无奈和感慨。
新闻推荐
□王伟“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这么冷的天,还特地送这么多物品来,真是太感谢你们了!”11月24日,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黄可武老人接过该县民政局干部送来的过冬物资时连连道谢。今年77岁的黄可武,老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