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过古稀,退休近二十年,却一直坚持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的愿望和抱负倾注在热爱的志愿服务事业上,用双手为村民搭建文化大院,为留守儿童打造成长乐园;先后获得“四川省关爱留守儿童先进个人”“第三届感动资阳人物”“乐至好人”等荣誉;今年,在第四届优秀志愿服务评选活动中,荣获“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他就是乐至县高寺镇凉水村的退休老人都燕书。
退休返乡
再发余热建文化大院
都燕书是乐至县童家镇的一名退休干部,1998年离开工作岗位后,他和老伴儿罗宣菊回到高寺镇凉水村颐养天年。然而,忙碌了大半辈子的都燕书,退休回家却闲不住,看着乡亲们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他觉得应该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农村和城里不一样,城里的居民每天下班后可以到公园里逛一逛,而农村最多就是晚饭后大家坐在一起摆龙门阵。我就想在村里弄一个文化大院,让大家能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像城里人一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都燕书说,搭建一个属于村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大院,不仅可以让村民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还给村民提供一个了解国家政策、学习农业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场地。
“我虽然退休了,但我依然有能力可以再做点事情。”不服老的都燕书说干就干,在自己家里搞起了文化大院。
文化大院的场地是现成的,但如何打造,着实要花费一番心血。“最初搞文化大院是因为自己闲不住,后来相关部门也有这个打算,于是我就牵了头。”都燕书的想法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他用夫妻俩的退休金及子女给的赡养费,在自家院坝里栽花、种树,建池塘、凉亭、假山,在屋里建起书刊阅览室、科普放映室,为村民们搭建起了一个精神文化家园。
关爱孩子
给留守儿童创建“时都乐园”
文化大院建好了,村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园”,但都燕书并没有闲下来。
“农村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把娃娃留给家里的老人照看,由于还要干农活,老人们照看娃娃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都燕书说,利用现有场地办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的孩子们周末和假期有个去处。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都燕书一直坚持了十余年。2001年,在自家文化大院内创办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并将这个家取名为“时都乐园”,让村里的留守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玩耍环境。“时都乐园”创办之后,他自费为孩子们购买书籍、玩具、学习和体育用品。为了丰富内容,他还购买片石,与工人们一起动手施工、精心设计,将著名景观、山水景色和人物浮雕等一并浓缩于文化大院之中,以供孩子们观赏与游玩。
2011年,“时都乐园”被乐至县政府授牌“留守儿童之家”。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都燕书还在“时都乐园”里建起了爱学亭、留学亭、爱国主义教育馆等场所,制作了火箭、卫星、道德法制台等雕塑。平时聘请乐至各乡镇的退休教师当乐园的辅导员。暑假期间,通过相关部门邀请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前来教孩子读诗写字、唱歌跳舞,引导留守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让孩子们学会知恩图报、感恩奋进。
渐渐地,“时都乐园”开始变得有名,除了本村的孩子外,周边乡镇及村落也有不少家长慕名将孩子送来。都燕书说:“前几年每到暑假的时候,很多娃娃都会来这里,最多的时候有60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20多人。”
“不过这一两年,来这里的娃娃越来越少了。随着大家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都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都燕书表示,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越来越少是一个好现象。虽然他的年纪越来越大,但他会继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时都乐园”继续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开放。
新闻推荐
独撑一船一桨 20年送50万人次过河乐至六旬老人熊国才入选第五届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候选人
乐至六旬老人熊国才入选第五届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候选人熊国才(右)送村民过河。摆渡空闲时准备下地干农活。“熊国才,有人过河了!”5月17日下午3时许,随着一声吆喝,一位身材瘦小的老人慢慢来到...
乐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