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村新建的公路桥。□实习生李文柔本报记者孙正良
在乐至县孔雀乡龙凤村,以前仅有一条乡道经过三个村民小组,是村里唯一的水泥路。经过脱贫攻坚,现在全村硬化道路已经通达各家各户,村民还住上了好房子、鼓起了钱袋子,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质的改变,龙凤村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该村驻村第一书记田露也被评为四川省2016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个人。
人心思变路通水畅是前提
刚到村上时,田露通过走访了解到,全村仅有1公里左右的过境路经过三个村民小组,再无任何一点硬化道路。基础条件太差,农产品运不出去,严重影响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致富的积极性。
“疾病、丧失劳动力、负担过重,这些是各个家庭致贫的内因,如果再没有好的基础条件,这些贫困家庭在内外因的双重作用下怎么脱贫?”要致富,先修路。经过走访,田露决定把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作为驻村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她积极向相关职能部门打报告、诉民情,通过政策支持和村民自筹,去年龙凤村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生产便道从无到有,山坪塘从少到多,脱贫的基础已筑好。2016年,龙凤村共修建水泥路7.8公里,水泥公路桥1座,入户路10多公里,生产便道15公里,整治囤水田埂6条。
11组贫困户熊生明告诉记者,自从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他通过政策支持和东拼西凑借钱把D级危房修成了两层小洋楼。记者看到,硬化水泥路通过他家屋后,加宽的入户路通到院坝。他深有感触地说:“要是没修路,修房子想都不敢想。”
人心思富自主脱贫是关键
村里生产生活条件虽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要让村民脱贫致富,还必须从土里淘金。为了更好地因户因人发展产业,田露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走进贫困户家里,听取他们的意见,结合实际帮助他们制定发展路子。各家各户确定好发展产业后,如何让贫困户把自己选择的产业发展好又成了田露的一块“心病”,技术支撑成了田露想到的根除“病根”的良方。她多次邀请多个领域的农技专家到村上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为村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5年,龙凤村10组村民雷德明被定为贫困户后,依靠500元扶贫资金,买回鸡鸭苗,通过村上的技术培训,他的鸡鸭养殖做得风生水起。除了养殖鸡鸭,雷德明还承包了屋前一块水田养殖四大家鱼。去年雷德明靠在村里打工和养殖,纯收入将近一万元。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田露始终坚持引导,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自主脱贫。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也成了龙凤村多数贫困户的共识。邓礼山是一名年过七旬的老党员,自己学着林下养土鸡实现了脱贫,成了村里的党员示范户;冷君兰依靠自己的双手,以养殖业为突破口,在逐步探索中实现了脱贫致富……
“脱贫路上,还是要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想脱贫、要脱贫\’,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地给予帮扶和支持,脱贫之路才会成为康庄大道。”田露说。
新闻推荐
□实习生罗群英本报记者胡佳音“山青青,天蓝蓝,欢歌笑语入云端;水清清,心荡漾,渔舟唱晚看斜阳。绿色文明资阳美,那是我家乡;富裕和谐资阳美,这是我家园,我家园!”这首歌咏资阳的美妙歌曲,阐释了把驻地当故乡...
乐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