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蒲敏
带百姓吃上饱饭、走上生态发展路、喝上毗河水,是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乐至县原县长王隆瑛一生的三个愿望。“我一辈子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乐至,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在脚下。所以,我不会离开,我要活着喝上一口毗河水。”日前,王隆瑛在向记者谈到他的心愿时乐呵呵地说。
要建生态农业
在王隆瑛的记忆里,曾经有几年,因水土流失和树木砍伐严重,乐至老百姓面临烧柴用材奇缺的境地,一年有一半时间连红苕都煮不熟,缺柴户达10万户。为让农民吃上一口热饭,他不得不想法从外地每年购进8.7万吨煤。
“为煮熟红苕运煤,为抗旱兴修水利,为吃饭种粮食。”王隆瑛像当初给农民讲解一样,向记者介绍起了他提出生态农业的初衷。“缺什么搞什么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我想的是,要让这几者之间循环起来,系统起来。”
“生态农业”这个陌生而富有吸引力的名词跳进了王隆瑛及乐至干部、农民的脑海中。
1981年,王隆瑛任乐至县副县长,全县600多个村子,他一个一个地走,一个一个地指导种树造林。生态农业的思路,他一遍一遍地说。1982年,作为省林业厅的试验项目,乐至造了1500亩水土保持林。抓住这一机遇,王隆瑛到每一个乡去作报告,他口中的“生态农业”表达给农民就是山脊要有防蚀林,坡面种上滞流防冲林,地楞地坎要有固埂林。王隆瑛还编了绿化顺口溜,这顺口溜由乐至人民的双手变成了现实:“坡顶马桑盖帽;坡肩柏(树)马(桑)混交,山腰桤柏相间,岩脚油桐走边,地楞地坎乔、灌、草,田坎土边栽桑树,零星片地小果园,四旁宅周果、竹、桉。”
1989年,乐至又成为长防林工程启动县。短短几年,因为有了符合县情的路子,因为有了一个穿草鞋走遍每一个村的县长,因为有了全县人民目标一致的上山种树、管树、护树的踏踏实实的行动,乐至变样了。
“乐至走出了一条川中农区发展林业同时也发展农业的新路子”,这是国内专家们的一致意见。原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成都项目执行人约·马克斯博士到乐至考察后,于1990年9月撰文,称乐至县堪称丘陵农区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的典型。1994年7月14日至17日,四川省林业厅受林业部长防办委托,对乐至长防林工程进行了实地踏访、勘查验收后,将乐至县评定为全国绿化先进县。
活到毗河水来
退休前,为了水不懈努力,他获得四川“李冰杯”奖励。退休后,他仍旧不闲着。2014年,资阳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乐至段)建设开工仪式在乐至举行,王隆瑛顶着满头银丝参加了开工仪式。
从1959年到乐至后,王隆瑛治水引水的脚步就没停过,做报告、搞研究,运用专业知识为农村地区解决灌溉问题,参与过修建曹家堰和八角庙、十里河水库。
1974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开始论证。期间,王隆瑛多次找到几任省水利厅厅长,希望得到省上的支持。1987年3月16日,毗河供水工程学术论证会在乐至召开。会上,58岁的王隆瑛发表了《水是乐至的牛鼻子》一文,20多页手写的论证报告详细阐述了乐至缺水的现状,提出了毗河供水工程对乐至的深远意义,论证了毗河供水工程不会对上游城市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2012年5月12日,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启动,守望了几十年、努力了几十年的王隆瑛由衷感言:“修建毗河供水工程,是川中433万旱区人民盼望多年的一件大好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我要活到看见毗河水来的那一天。”
新闻推荐
周喜安陈吉明到联系乡镇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报讯(记者范秀萍)当前,全市上下正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11月1日,市委书记周喜安带头深入联系乡镇——雁江区保和镇,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并督导调研脱贫攻坚和依法治村工作,推动...
乐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乐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