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魁勇 钟文 王伶雅 摄影 王熙维) 新年伊始,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8个城市的书记、市长昨齐聚蓉城,总结2013年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情况,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要求,共商加快培育形成城市群、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的合作大计。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出席成都经济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座谈会并讲话。副省长王宁主持会议。
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市委副书记李昆学;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市委副书记、市长林书成;遂宁市委书记杨洪波,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华章;乐山市委书记唐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雅安市委书记叶壮;眉山市委书记李静,市委副书记、市长宋朝华;资阳市委书记李佳,市委副书记、市长邓全忠等出席会议。
会上,省发改委主任唐利民通报了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情况,并提出了完善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建议。与会8个城市负责同志、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听取大家发言后,黄新初说,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在中西部地区逐步发展形成城市群作出了专门部署。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成都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成都“继续领先发展、一马当先”,经济区其他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走在全省前列”,同时,在这次会议以及省人代会的分组讨论上,王东明书记对成都提出了五个“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和五个方面“深挖潜力动力”的要求。这不仅是对成都的重大要求,也为成都经济区发展指出了方向。
黄新初说,去年以来,按照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指引和要求,成都经济区围绕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的目标,奋力推进一体化进程,区域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共建步入快车道,产业联动迈开重大步伐,对外开放合作取得可喜成绩,生态共保、科技共创取得积极进展,天府新区建设开启新纪元。经过共同努力,成都经济区8个兄弟城市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大都市经济圈建设迈入实质性阶段,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发动机”的作用更加明显。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成都经济区2013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万亿元,在全省的占比为62%,比2012年提升0.7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升2.5个百分点。这说明,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顺应区域发展规律,符合成都经济区各兄弟城市的发展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向前推进。
黄新初说,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格局,成都经济区建设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要努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关键在于通过规划引导和市场力量,推进成都经济区逐步形成梯次衔接、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一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在前一阶段工作基础上,近期重点要做好七个方面工作:一要完善规划实施,变“规划图”为“时间表”和“路线图”,尽快形成全域覆盖、层次清晰、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确保打造一个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组团发展、功能互补的成都城市群;二要畅通交通连接,以交通和物流的先导建设带动经济区融合发展;三要做强优势产业,积极推动新一轮产业协作整合和市场沟通对接,形成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市场共育的合作格局;四要培育先进园区;五要创新科技驱动;六要均等公共服务;七要强化机制保障。
黄新初说,加快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特别是要选好突破口,务实推进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建设,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建议近期实施“六个一”工程:实施一体化城际路网工程,构建经济区“一小时城市生活圈”;启动电信一个区号工程,逐步实现经济圈整体并号;推进智能“一卡通”工程;创建一个电视频道工程;开辟一个出海通道工程;先行先试一个边界试验区工程。
黄新初最后说,成都经济区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坚持高位求进,深化改革创新,突出示范引领,为促进四川省加快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作出应有贡献。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增强干劲,就一定能够推进成都经济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就一定能够开创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的美好未来。
新闻推荐
□川报集团特派报道组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在驻地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向媒体开放。上百名中外记者前来采访。上午9点,会议开始第一环节:继续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
资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