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甲午新春,文化新事。留守儿童有了专属的“文化之家”,博物馆里手语讲解逐步放大为服务残障人士、公共艺术对接城镇化建设、街头巷尾将有的那一抹亮正是“创意小屋”……这些或悄然萌动,或初绽新芽的文化气象,正在潜移默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即日起,本报推出《马年新观察》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体验马年文化新事,触摸身边文化之变,展望“快马加鞭”的文化民生。
□本报记者 李思忆
2月14日,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牛藤村“征峰留守儿童之家”开学。记者跟随志愿者走进孩子们的这个“家”发现,为了让留守儿童在城镇化进程中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阳市4个区县引入民间资本,已办起上千个留守儿童之家。
【现场记录】
当“业余”老师不容易
记者来到“征峰留守儿童之家”时,还未开门,但30多名留守儿童早已等候在村公所门口。活泼的杨于锌小朋友急忙拉住记者:“姐姐,你是志愿者吗?是不是你给我们检查寒假作业啊?”记者还没反应过来,“真资格”的志愿者苏佳出现了。
苏佳一声令下,小朋友们都乖乖地进屋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记者也跟着他们走进了这间15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子。粉红色的窗帘、小巧的课桌椅,靠墙的位置还安置了3个书橱,里面整齐地陈列着《小学生作文范文大全》《十万个为什么》等儿童读物。足球、乒乓球、跳棋等体育活动用品,也有序地堆放在墙角。然而,最吸引小朋友们的还是挂在墙上的大电视机和靠近门边的一台电脑。苏佳告诉记者,主要是检查孩子们的寒假作业完成情况,针对情况现场辅导,“过关”的孩子可看动画片和玩电脑。
面对收上来的一大叠作业本,苏佳邀请记者“客串”一回老师,帮忙检查寒假作业。
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需要9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5段,需要多少分钟?被这道题难住的是一个叫林玲的大眼睛女孩。记者麻起胆子辅导,“这个题,你得先设一个未知数X,知道什么是未知数吗?”林玲摇摇头。苏佳悄悄对记者说,“‘未知数\’是下学期的功课,还是我来给她讲吧……”
苏佳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系的学生,毕业后在牛藤村当村官。她的专业是日语,为了能辅导留守儿童的作业,下班后看了很多语文、数学的教辅书。迎接镇团委书记詹丽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由于这个留守儿童之家最多只能容纳30多人,相对村里1000多人在外打工的情况,缺口相当大。
【延伸阅读】
三条文化路通向留守儿童
政策扶持——四川省今年将出台《关于开展“情系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文化工作的意见》。
阵地建设——在全省试点建设“留守儿童文化之家”等新型文化阵地。
文化服务——广泛开展“情系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文化活动。以上门服务、网络服务和流动服务的形式,把固定式文化设施的服务触角延伸到留守儿童身边。
【记者观察】
多了文化能多出什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在家相比,留守儿童们更喜欢呆在留守儿童之家或学校。“这里热闹”、“有小朋友和我一起玩”——因为孤单,他们渴望陪伴。
今年这个“家”将多两个字——文化,一个前缀又能改变什么?让文化的融入,进一步丰富留守儿童之家的内涵;让文化的参与,呈现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中。这,是记者的期盼,更是孩子们的期盼。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世胜马燕萍记者段玉清)3月6日,资阳市雁江区回龙乡江诗村贫困老党员周伯川收到了一份“党员关怀基金”。有着61年党龄的周伯川,前段时间因意外导致瘫痪,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关怀基金解了我的...
资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