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4点半,资阳市雁江区莲花街道办事处雁中社区大院里准时响起了孩子们嬉笑声。“朱婆婆,朱婆婆。”刚刚放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跑进来。“快到楼上做作业去。”被唤作“朱婆婆”的朱雪梅催促着孩子们。
今年60岁的朱雪梅,8年前创办了资阳市第一家社区留守儿童之家 “5点钟学校”,如今这所学校已送走300多名“毕业生”。
□钟华 本报记者 段玉清 文/图
“5点钟学校”走出大学生
雁中区社区大院,有一栋有些破旧的二层小楼。“一楼是社区办公室,二楼就是‘5点钟学校’。”朱雪梅介绍。
记者走进了“5点钟学校”。只见12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放着桌椅、板凳、黑板、投影仪、音响、饮水机……几分钟之后,就来了40多名孩子,七名资阳师范学校的志愿者将孩子们按年级分成不同的组,辅导他们做作业。
8年前,已做了4年社区工作的朱雪梅发现: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总有不少刚放学的孩子趴在社区大院的台阶上做作业。“这些孩子的父母多在外工作,这个时间段没法照料他们。”随后,朱雪梅发起倡议,在社区办公室内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5点钟学校”。
很快,“去朱婆婆那里做作业”这句话开始挂在家长们和孩子们的嘴上,“5点钟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基本上每天都有40多个学生,最多的时候还有60多个。”朱雪梅说。
2012年,“5点钟学校”送走第一名大学生凌志维。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凌志维第一个报喜电话就是打给朱雪梅的。凌志维幼时丧父,母亲为生计奔波于资阳各乡镇打工,平时很少回家。凌志维说,“幸亏有了‘5点钟学校’。”现在每年寒暑假,凌志维都会到“5点钟学校”当志愿者。
再建一个“5点钟学校”
“孙子每天放学没人照看,在你这里做作业,行不?”在雁中社区当保安的林绍成找到了朱雪梅,“没问题,我们不收你一分钱。”朱雪梅说。“5点钟学校”名声越来越大,前来咨询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不管辖区内外,只要是想来,都可以来。”
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不够怎么办?朱雪梅专门从资阳师范学校招募了数十名志愿者,“桌椅是附近一些学校赞助的,矿泉水、投影仪、电视等都是从各个单位‘化缘\’来的。”
如今的朱雪梅,不光是雁中社区“5点钟学校”的“校长”,还是雁中社区和向阳社区两个社区的党委书记。“工作更忙了,责任也更大了,但‘5点钟学校’的工作不能放下,现在正打算在向阳社区再建一个。”朱雪梅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宇男)4月5日17时,省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空气质量日报:清明节下雨洗天,全省城市空气优良。8个环保重点城市按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宜宾、南充空气良,绵阳空气...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