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6年来,绵阳已浴火重生,旧貌换新颜。
“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文化引领、民生优先、绿色低碳——六大发展战略,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路径愈加清晰。科技立市,工业兴市。按照创新型、开放式、突破性发展,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迈上新征程。
2013年,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5.1亿元,增长10%;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1亿元,增长7.3%;财政总收入253.95亿元,增长17.4%,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喜人局面。
感恩奋进的绵阳人正阔步向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迈进。
□周斌 邹俊川
A
创新驱动 打造绵阳经济“升级版”
在绵阳高新区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新建的厂房内,一片忙碌,宝马N20发动机生产线上,工人正在进行最后的安装测试准备。6月底,德国宝马集团首次在欧洲以外授权生产的全球最先进的汽车“心脏”之一将在这里投产。
喜讯频传。4月,国家工信部正式备案确认华晨南方基地年产5万辆“中华”牌轿车项目,同意华晨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绵阳建分厂。在一墙之隔的川汽绵阳新能源汽车基地,钢架厂房里焊花飞溅,韩国专家姜重求和他的团队正手把手培训年轻的技工。
随着一批汽车及零部件项目扎根绵阳,绵阳正在演绎汽车工业传奇,绵阳也成为继成都、资阳之外的四川汽车第三城。
6年来,绵阳启动了总投资数百亿元的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2+4”产业齐头并进。2013年,绵阳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9户,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4户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44亿元。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绵阳先后研究出台20余项含金量十足的政策,积极构建创新平台,深入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科技城正成为西部“政策洼地”和“创新高地”。去年,绵阳认证和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72家。今年,绵阳全力实施“瞪羚计划”,力争新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2080户。
然而,绵阳对此并不满足,将目标瞄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引进一批高端项目,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环保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为绵阳经济“升级版”装上了“新引擎”。
内练内功,外展形象。2013年10月,在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上,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7480位嘉宾、31万名观众参会,参展项目1304项,参会单位签约金额486.5亿元。
去年6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政策措施》,在绵阳主城区外,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不少于100平方公里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先期启动建设30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区,重点布局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产业集团、高校和企业的军民融合重大产业化项目。今年2月21日,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正式启动。绵阳科技城正在朝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的目标奋进。
B
让城市更宜居
5月6日,在成绵乐客运专线红岩水电站附近的施工现场,10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拉轨、放轨、卸轨、锯轨、铺轨,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成绵乐客运专线正在向年底通车做最后的冲刺。
灾后6年来,绵阳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去年,绵阳机场通航城市达22个,客运总量突破91万人次。绵遂高速、成绵复线、成德南高速、二环路、绕城高速等一批项目的陆续竣工通车。随着绵阳到市县的快速通道建成,绵江、绵安北同城化步伐,“大绵阳”半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
目前,绵阳城市建成区面积10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8万人。
为缓解城区拥堵,去年,绵阳先后对飞云大道、双碑立交桥进行了改造提升,新建了东原大桥。绵阳不仅打通交通大动脉,还着力打通“毛细血管”,对城区一些道路进行了综合提升改造,新建了一批过街人行天桥。
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014年,绵阳确定了61个防汛排涝项目。
在绵阳城南小枧镇,生态湿地公园项目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目前,小枧生态湿地公园首期300亩主体已建成。未来,这里将建成绵阳城区首座大型生态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体育公园、绿道等市政工程纷纷开工建设,平政河、芙蓉溪等小流域治理全面铺开,一个更加宜居的绵阳向我们走来。
外地来绵阳的客人,都会对绵阳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象:天蓝、地绿、水净、人和。在去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绵阳在50个文明城市中排名第26位,较2012年上升21位。
为了呵护蓝天白云、清新空气,去年,绵阳出台了《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被正式纳入党政实绩考核。各县(市)区立下“军令状”,多部门联合执法,昼夜不间断进行拉网式巡查,打响了大规模的“秸秆禁烧战役”,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5%。
C
让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去年,绵阳“十大民生工程”投入资金100.4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6%;完成省市民生项目189个;最低工资标准提高20%;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调15%;压缩行政经费提高环卫绿化工人待遇 ……从“无感增长”向“有感发展”,绵阳实现了由保障民生向幸福民生转变。
在民生项目选择上,绵阳除了做好“规定动作”,群众反映突出的绿色出行、环境治理等事项,最后都纳入了市级民生工程项目实施,群众对“民生”二字有了更切身地感受。
为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绵阳大力发展公交车和公共自行车。绵阳更换528辆公交车,市民乘坐公交车的舒适感提高了。绵阳公共自行车投入仅1年,办理便民自行车IC卡1.6万张,200余万人次使用。
通过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新区建设,绵阳中心城区面貌不断上档升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使越来越多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去年,绵阳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户区15244套、竣工13323套。今年,绵阳将新建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4653套。
绵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苦恼。目前,绵阳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十二五”国家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正加快实施,全国中医药先进市顺利验收,7家新增三级医院通过评审。
将“网络问政”升级为“网络理政”,绵阳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作为,倾听社情民意,主动释疑解惑,真情解决合理诉求。“网络理政”在党群干群间搭起了一座连心桥,一个个民生诉求迎刃而解。去年,绵阳荣获全国首批网民留言办理工作示范市称号。
新闻推荐
8个环保重点城市4月空气质量排名公布本报讯(记者刘宇男)5月19日,省环境监测总站发布《四川省21个市(州)所在地城市2014年4月空气质量报告》,8个环保重点城市中,自贡空气最好,成都最差;其余13个市(州)所在地...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