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新闻 安岳新闻 乐至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资阳市 > 资阳新闻 > 正文

码头文化 吃喝玩乐中的江湖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4-09-20 20:02   https://www.yybnet.net/

川剧《变脸·吐火》

码头文化 饮食

麻辣火锅源于码头

说到码头文化,不得不提一种风靡大江南北的美食——麻辣火锅。这种以麻、辣、鲜、香著称的美食,来源于民间,升华于庙堂,无论是贩夫走卒、达官显宦、文人骚客、商贾农工,还是红男绿女、黄发垂髫,都对其垂爱有加,被誉为“国民美食”。

对麻辣火锅的起源,至今美食餐饮界争论不休。一说起源于重庆,另一说起源于泸州。也有人认为起源于自贡、广安,甚至有人认为起源于乐山至万州这一带的沿江城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无可争辩的是,麻辣火锅无疑起源于长江上游的码头,是四川码头文化的延伸。

起源于泸州

发展于重庆

近年来,经多方考证,一种获得大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麻辣火锅起源于泸州,发展于重庆。

这种说法认为,麻辣火锅的真正发源地位于泸州小米滩——长江边上的一种中型码头。当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这里,只要船一停,大家就拿出一瓦罐,生火做饭驱寒。这种烹饪方式极为简单:瓦罐中盛水或加汤,辅以辣椒、花椒提味,烫食各种蔬菜。辣椒、花椒有驱寒祛湿的功效,船工们用这种方式煮食,觉得美不可言。一传十,十传百,将这种烹饪方式传播到长江边各码头。

重庆当时是巴蜀地区最为重大的码头,也是水路交通要道。这种烹饪方式从泸州顺江而下,传至重庆后,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当时码头上一些“棒棒”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在长江里洗净,切成小块,和船工们一起吃。大家觉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极为惬意,大受欢迎。

再后来,一些人看到其中的商机,就挑起担子随街叫卖这种美食。担子的一边放牛杂、小菜,另一边放炉火、底料。于是,这些船工、“棒棒”们不再生火煮火锅了,大家围着炉子,即烫即吃,直至吃饱,经济实惠。

重庆江北一条街

全是火锅店

著名作家李劼人曾在《风土什志》中,对此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述:“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线,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人的口味。”

这种饮食方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追捧。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以至于重庆对岸江北的一条小街上,几乎全都被这种饭店占据,并且门庭若市,发展成为“重庆毛肚火锅”。后来,人们为记住这种饮食方式是从泸州小米滩传过来的,就干脆把这条街称作“小米街”。

麻辣火锅

吸收码头文化精髓

虽然麻辣火锅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成都资深美食家“成都小食神”却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麻辣火锅起源应满足两个条件:船运发达,当地以耕牛为主要劳动力。地势崎岖的长江上游沿岸,刚好满足这两个条件。

“麻辣火锅最开始被称之为毛肚火锅,牛杂是最不可少。但在过去,私宰耕牛是违法的,牛肉和牛杂更多得需等牛死后才能获得。与从死牛肉身上获取的牛杂相比,死牛肉在普通人中的接受度更高。牛杂更多的被船工等底层穷人食用,这也为麻辣火锅的诞生提供了条件。”他说,如诞生于乐山岷江码头的翘脚牛肉,其食材及烹饪方法都和火锅类似,也从侧面印证了麻辣火锅起源于长江上游码头的说法。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麻辣火锅充分吸收了码头文化的精髓。码头因得水利之便,人来客往,各种信息、资源相互融汇,兼容并包,往往让它们有了吸收外来优势资源和优秀文化的先天条件。学习、吸纳,就成了码头惯有的风气。

火锅从起源至今,食材范围不断丰富,食材不论高低贵贱,一入锅中,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变身为人间美味。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鹏

码头文化 娱乐

讲述人:杜建华川剧研究员、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前院长

码头繁荣 带动了川剧的兴盛

川剧既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过去,四川幅员辽阔,山川阻隔,陆路交通不便,所以水路既是商路,也是戏班流动的戏路。所以川剧界有“跑码头”、“跑滩”之说。可见,码头文化与川剧艺术,历史上二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川剧流动主要依靠水路进行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过去,船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城市也往往逐水而建,尤其是南方的城市,如上海、武汉、重庆等大城市,都是依靠码头而形成、兴盛,依靠船只运输大宗物资,维系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码头的地方,也就有仓库,成为货物的集散地,最终聚集大量的人口,形成高度发达的商贾贸易。

川剧的流动,主要是依靠水路来进行。能吸引川剧戏班前往的地方,一般满足4个最基本的条件:观众、演出场所、发达的经济基础、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故码头成为戏班落脚的最佳选择。

大的码头,一般都有会馆和大的庙宇,这为戏班的演出提供的观众基础和演出场所。过去,会馆是同乡聚会的场所,聚集着大量的同乡商人,通常为集资修建。当时的娱乐生活非常单一,一到晚上,码头工人、船工都纷纷上岸,闲暇无事,这时看戏,听曲艺、评书也就成为了最好的娱乐消遣方式。因此,各个会馆里面都修建有戏台,由当地会首、商家出资聘请戏班前来演出,一般不卖戏票,所有的商人和码头工人、搬运工人、船工都能前往观看。

过去,大部分戏剧的演出,是在会馆的戏楼里举行。以成都周边为例,黄龙溪在当时仅算一个小码头,就有会馆和戏台,直到现在还保留下来两个古戏台;而洛带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货物的集散地,也建有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多个会馆和戏台,吸引了大量戏班前往。

文化和经济带动川剧发展

码头文化和码头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川剧艺术发展繁盛之地,这从川剧资阳河流派的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证明。资阳河河道,是川剧艺术传播的最大河道,它起源于资水,止于泸州江阳,覆盖了沱江流域。这一带,有自贡和内江两大工业重镇,自贡产盐、内江产糖和纸,都需要河运将其运往全国各地,因此码头文化和码头经济非常发达,也就带动了川剧资阳河流派的发展。

当时自贡有最大的西秦会馆,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动工兴建,历时16载竣工,并搭建了最漂亮的戏台。所以可以说,当时资阳河戏剧的发展,是非常繁盛的。

川剧传播与码头密不可分

川剧的传播,也与码头密不可分。川剧主要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5种声腔组成。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从周边邻省传入四川。

从清代中后期到民国年间,川剧沿着长江在四川的四大支流逐步形成了川西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大传播区域,各有其知名戏班,艺术上也受到艺术传承和区域方言的影响,演变为各具特色的四大流派。

其中,以成都为代表的川西坝流派,以岷江水系贯连的地域为主,涵盖川西平原的广大地区,这里是四川政治、文化的中心,地主、官僚阶层在这里聚集,物产丰饶,生活富足,戏班高度聚集,名家荟萃,各种声腔擅长,尤以胡琴腔最具特点。资阳河主要是指沱江流域的川剧流派,以自贡、内江为代表,形成了以高腔为特点的艺术风格;而川北河,则主要指嘉陵江流域,离陕西较近,所以它演唱的剧目以弹戏为主;而下川东则指以重庆为主靠近长江延岸城市,是四川最大的码头,博采广纳,吸收了汉剧、楚剧、京剧、辰河高腔等多种声腔,故川剧的5种声腔,在这里得以充分的融合。

除上述四大河道外,川内的还有很多小河道,每个河道都有戏班长期在此流动,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大巴上一代的巴渠河川剧,有自身的个性特点。乐山的嘉阳河川剧,与京剧的融合就要多一些,它吸收了京剧的一些特点。而泸州河则擅长于聊斋戏,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

每到一地先拜望袍哥大爷

旧时四川袍哥文化盛行,民间戏班自然要受此影响。戏班每到一个码头,自然少不了先拜望当地的袍哥大爷,习称“拜码头”,希望演出顺利。

如果戏班不先拜码头,就难以在此立足,也可见当时底层戏班的生活有多艰辛。这些场景,也在不少的川剧剧目中有所体现。

有些地方劣绅、袍哥大爷故意刁难戏班,专门点冷僻的剧目。演员如果没有演过这出戏,只有请戏班的老先生传授,并于第二天登台演出,其生活压力也可想而知。

所以,当时很多川剧艺人是有真本事的,否则戏班子就难以立足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鹏整理

码头文化 江湖

老成都袍哥码头成千上万

老成都有柴码头、盐码头、烟草码头等实实在在存在的码头外,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于码头江湖中的码头——袍哥码头。

清末民国初年,四川袍哥和军阀往往把持有自己的实实在在的码头。袍哥码头兴盛时,开的堂口遍布四川大大小小的城乡。堂口也叫公口,别名山、社等,各地叫法不一。袍哥码头就是袍哥们的办公处、集会地,通常在茶楼、酒肆中,没有固定地点。

民俗学家刘孝昌说,袍哥码头在成立之初,对推翻封建统治起过积极作用。随着时代变迁,袍哥码头逐渐变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混水袍哥 抓拿骗吃

据说在老成都中莲池处,如今新南门附近,有一茶铺名为第一泉,门口挂块木牌,上书“南区一支社”,便是当时的一座袍哥大码头,别号小梁山。

一大清早,袍哥大爷施施然走进堂口,袍哥们纷纷站起来,不停口地问好、巴结:“大爷茶钱给过了,大爷我请了。”

刘孝昌介绍,成都袍哥分清水、混水。混水袍哥抓拿骗吃,无恶不作。南区一支社,就是一帮混水袍哥。大爷名叫张玉龙,手中血债累累。1950年开公审大会时,周边的人家纷纷控诉,怨声载道。家住大塘街,今盐道街中学附近的一位侯姓妇女举着丈夫的血衣,控诉张玉龙等人无故打死丈夫。

论资排辈 银子顶子

在老成都,袍哥码头势力极大。在别的码头管辖的地界做生意或是经过,如果不去拜码头,就别想安生。

由于袍哥码头是由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洪门”而来,袍哥码头们都

拜关公。拜码头时,堂口墙壁上必定挂一幅关公端坐看书的画像。

堂口分仁、义、礼、智、信五堂,其中以礼为尊,只有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能加入。义、礼两堂是普通劳动者都能加入。因此有“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的说法。

除此外,袍哥码头分10排,一排是坐堂大爷,二排圣贤二爷,三排当家三爷。不设四七排,传说这两排出过内奸、叛徒,从此就废掉了。五排是红旗管事,六排巡风,八排纪纲,九排辕门,十排老幺。

说是拜关公,尚忠义,但袍哥码头的论资排辈还是少不了要银子、看顶子。

想拜码头 要懂黑话

袍哥码头每年办两次大会,正月间的迎宾会,以及五月十三的单刀会,也叫关公会。当家三爷总安排,红旗五爷筹办,老九老十跑腿。

开会前,当家三爷广发英雄帖,邀请其他袍哥码头。钱出得多,有功名的,除开会期间包吃住,还能给个闲职。在袍哥的地界上也算有了保护,做生意也方便。无钱的为了免壮丁,只得做十排老幺,俗称狗腿子。

当时的老成都,大大小小袍哥码头成千上万,一个鸡毛地都能开个堂口。拜码头可不简单,首先要懂黑话。找门路劫财叫看财喜、打启发。绑票叫拉肥猪。被官军包围叫水涨了。

甚至日常生活中,袍哥们也有自己的隐语。吃饭叫造粉子,筷子叫蒿竿等。拜码头这一开头的条子(黑话)说得不漂亮,码头就难拜了。条子说完,拜码头的人递上公片、宝扎以及引荐人的“片子”,也就是名片。当家三爷不慌,看了申请文书公片、宝扎,再瞅瞅“片子”,才让十排老么通知所有袍哥前来,大摆宴席,留客3天。

民国后,少部分袍哥明正典刑,大部分袍哥忙于内斗,袍哥码头逐渐衰败。 华西都市报记者袁慧君

新闻推荐

翠屏区率先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

华西城市读本讯(陈楠记者李幸)昨日,记者从四川省第三期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集中培训会上获悉,宜宾翠屏区已在宜宾市率先实现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并在少年宫建设中打造“一宫一品”形成特色...

资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码头文化 吃喝玩乐中的江湖)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