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现代农业精品柑桔示范园。本报记者 罗黎 摄12月17日下午,雁江区临江镇先锋村村民李泽玖在地里忙着查看花菜长势。这片约半亩的花菜地,是他的试验田,种着新品种——松花。他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用一片地试种新菜品,效果好来年就扩大面积。这样做既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还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几年下来,证明效果不错。事实上,在当地,已有相当一部分菜农都和他一样,也都收到了很好的效益。目前,该村1574亩耕地,99%的种上了蔬菜,是资阳市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雁江区按照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要求,主动作为,创新思路,推动“138”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上新台阶,全区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 钟华 陈世胜 本报记者 罗黎
1个精品果园:
既要赢利又要打造交流平台
在雁江区中和镇明月村的现代农业精品柑桔示范园,300亩土地的土壤经过改良,1万3千余株果苗长势良好。2013年初,该区邀请省农科院、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参与果园的规划设计。通过土地流转,整合打捆项目,实现了高标准、现代化建园。
该区农业局果品办主任陈亚军介绍,精品果园主要在“精”字上下功夫。“我们让果园的面积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做到规模精致;采用全省领先水平的种植技术,装备自动化,灌溉、肥水一体化和容器育苗等现代设施,做到技术精湛;引进全国优良的65个品种,确保果品为精品。加上推广应用省力化栽培技术,我们的柑桔会更加高产优质。”
采访当天,正是明月村村民杨其龙到专合社领工资的日子。“把自家的几亩土地流转出去,每个月都有一笔钱进包包,我还经常在果园打点零工,除草、施肥,一个月工资1300元左右。”杨其龙表示,果园为自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除了杨其龙,在果园打工的还有近20位该村村民,每天可在家门口轻松挣到60-70元钱。
“从去年到现在,我已经投入近80万元。”该园的业主雁江区杨老九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勇说,虽然这一万多株果苗要等到2016年才开始挂果,但自己对未来的收成充满信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棵果树到丰产期的产量估算为200—300斤,将来果园的亩产预计可达6000—7000斤左右。”
农民和专合社的双赢,并不是建园的唯一目的。据了解,果园的柑桔品种中,一部分是主栽品种,为早、中、晚熟塔罗科血橙系列,是果园赢利的主力果品;另一部分则是脐橙、蜜柑、金柑、资阳香橙、本地早等50余个展示品种,作为展示、观赏、保护之用。“希望通过这个展示区,让全区的农民把更多优良果品带到这里分享。”陈亚军说,今后该果园还将作为果农交流的平台,为雁江柑桔品种升级换代提供资源。
3个万亩蔬菜基地:
新思路和新技术碰撞出新路子
3个万亩蔬菜基地,即丹东路沿线万亩蔬菜基地、临江镇粮经复合万亩蔬菜基地和祥符镇万亩果蔬基地。
据雁江区农业局经作站站长史良华介绍,丹东路沿线万亩蔬菜基地全年蔬菜实际栽植面积约为11000亩,该基地重点在反季节蔬菜上做文章:大春以种植苦瓜、冬瓜等为主,秋延后主要种植白菜类大白菜、甘蓝类花菜、莲花白和芥菜类榨菜,预计年实现果蔬产值7200万元。(下转二版)(上接一版)而祥符镇万亩果蔬基地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将“三瓜一椒”规模做大,在示范新技术上成效明显,重点采用瓜类双断根嫁接技术,防重土连作障碍。预计全年总产值达12.1万吨,产值2.8亿元。
作为临江镇粮经复合万亩蔬菜基地的核心区之一,先锋村是蔬菜生产老区,在探索新路子上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
17日,先锋村李泽玖的花菜正准备近期上市。他告诉记者,松花菜的耐煮性好、食味鲜美,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明显比花菜高,很受消费者欢迎。“前几天有重庆菜商找来我这儿,说那边的菜市场卖得很好,过段时间就会来取货。”
在先锋村,村民们大多种植大葱、莲花白、胡萝卜等市场常见的蔬菜。“长此下去,我们的蔬菜就没得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竞争力也会比较弱。”该村村长王雪良认为,除了常种蔬菜,村里还应该发展一些高品质、本地少见的蔬菜品种。近两年,先锋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去年,村里组织一些像李泽玖这样愿意尝新的村民试种了几亩地的紫花菜。收成后,这些紫花菜出现在本地的部分超市里,供不应求。“我们都没想到,今年超市的卖价达到10元/斤。”王雪良说,由于大部分村民还不能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新品种的蔬菜还在试种阶段,但尝到了一点甜头的他们会继续努力,力争走出一条新路。“今年,在紫花菜的基础上,我们又新种了塔花菜。下一步,希望在种植技术上有所突破,例如,搞茄子和黄瓜嫁接技术,有效提高茄子、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8个万亩粮油基地:
盯住技术 高产有招
今年,该区在产粮大镇,即丹中保、小伍南片区,资乐路、资资路沿线,建设了以小麦、地膜玉米和水稻、油菜籽为主的八个优质粮油高产高效示范片。通过建立优质粮油基地,起到了示范带动和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作用,全面提升了全区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大面积主要粮油作物单产增加5%以上。
“与去年相比,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总产量增加11748吨,增加产值达3079.7万元。”该区农业局农技站有关负责人说,为确保基地的作物高产,他们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除选用高产优质的品种外,我们重点放在推广适期早播、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增产增效的技术上,丹山镇在吸收技术上就做得不错。”
今年,丹山镇种植了2万多亩水稻,大部分为地膜水稻。“从3月份开始我们就统一育苗,随后又进行统一栽培、统一防治病害、统一机械收割等,确保水稻品质和产量。在水稻生长期间,我们一直注重加强技术指导和管理,前前后后开了几百场培训会,让农民真正掌握并应用好先进技术。”该镇农业中心负责人李强说,新技术和培训会很受镇上种植户的欢迎。
该镇田坝寺村村民汤天洪种植了几十亩水稻,培训会上总能见到他的身影。“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技术,种植成效大不一样,还是要多学习才行。”
据介绍,得益于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到9月份全面收割完成,丹山镇水稻亩产达到1000斤,较往年增加了100斤左右。
目前,该区1个油菜、2个小麦、2个玉米和3个水稻共8个粮油高产示范基地已全部收获完成,实现了全年粮油产量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当前,旨在为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确保人民群众祥和欢乐过节的“走基层、幸福资阳行送温暖”行动已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展开。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民生...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