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九曲》参加首届四川艺术节“蜀人原乡 溢彩资阳”综艺演出。
□ 实习记者 易鹏
近年来,汉服之风席卷华夏大地,汉服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资阳的社会生活中,汉服渐渐受到雁城年轻人的追捧,以汉服文化为精髓创作的文艺节目《水墨九曲》,也多次在省市各级展演中夺得佳绩。
何以汉服会受雁城市民青睐?汉服与雁城有着怎样的渊源?汉时雁城,可曾衣袂飘飘?
渊源起于西汉
2000年前, 汉服像西装一样普遍
雁城究竟兴起于何时,有人认为是始于北周,而不是西汉。
原资阳县文化馆副馆长周叔勋老先生认为,此论不值一驳。且不论西汉谏大夫王褒、光禄大夫王延世,东汉五官中郎将董钧、公车司马令杜抚等资阳古贤彪炳史册,单是一架谜题待解的“中国汉代第一车”——资阳铜车马,就足以将其彻底击碎。
“资阳城兴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经有2150年历史了!”周叔勋说,据《华阳国志》及历代《资阳县志》记载,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汉庭开发“西南夷”,置犍为、沈黎、汶川、牂柯、越西五郡,并置古资中县。古资中隶属犍为郡,县治所即今天的雁城。“资中城墼”铭文砖是修筑汉代资中古城的专用砖,1941年在城内圣禅寺、北门坝一带多次大量发现,是汉代资中古城确凿存在的历史物证。
“两汉时,资阳被称为资中县,直到北周武成二年,才改为资阳县。汉代的资中县和现在的资中县不是一回事,现资中县过去叫磐石县,是从古资中县分出去的。”周叔勋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了质疑之声的出现,“如果两汉时期的资阳不是一方重镇,如何会有如此辉煌的人文历史以及城市近郊大量遗存的汉墓呢?这在川中、川南都是罕见的!”
周叔勋集一生心血写就《资史留痕》《资阳市雁江区古代文化三张名片》专辑两部文史专著,详尽地论证了汉代是古代资阳最辉煌的时期,雁城兴盛于两汉,资阳与汉服的渊源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
“从这一点上来说,汉服在雁城受到欢迎就不难理解了,在两千多年前的资阳,汉服就像现在的西装一样普遍。”周叔勋表示,在资阳城市近郊发现的近300座汉墓及其出土文物,是研究汉代历史风貌的珍贵遗存,其中多姿多彩的两汉陶俑,正是研究汉服形制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
陶俑暗藏密码
大量出土陶俑,再现汉服样式和形制
“红采兮骍衣,翠缥兮为裳。舒佩兮綝纚,竦余剑兮干将。”
这是资阳三贤之一王褒《九怀·通路》中的辞句,虽然是在描述他心中的屈原形象,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西汉服饰飘逸的风采。
“资阳众多的汉墓文物中,没有发现汉代丝织品实物出土。”雁江区文管所所长周永东说,由于历史久远以及气候水土环境等因素,资阳没有出土过汉代丝织品,令今天的人无法看到资阳汉服的原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不过,资阳还是很幸运的,汉墓中大量出土的汉代陶俑,让我们可以看到汉代服饰的样式和形制。”周永东打开他办公室的专用电脑,向记者展示文管所的馆藏陶俑图片,一尊尊被尘封久远的瑰宝,穿越时空的桎梏,向我们展开了两汉时期资阳人的生活画卷。
“00054号陶俑是一尊红陶舞俑,为国家二级文物,1977年年出土于城郊文明乡汉代崖墓……00063号是一尊仕女残像陶俑……00067号是一尊抚琴俑……00099号也是一尊舞蹈俑……00505号俑……”
周永东介绍的几尊陶俑都是雁江区文管所馆藏文物中的代表性陶俑,先后出土于资阳城周边汉墓,无论神态、身姿、动作都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两汉时期资阳人的生活情趣,不同人物形象身着的服装都塑造精细。
“这些陶俑可以为我们研究汉服提供实物参照,帮助我们还原最真实、最纯粹的汉服。”周永东介绍说,许多陶俑原本是上过彩釉的,经历了两千年风雨之后,部分陶俑还依稀看得出往昔的色彩。
雁城衣袂飘飘
复兴汉服,传承中华文化
《水墨九曲》的创作者孟基林先生著文介绍说,雁城的汉服活动起于资阳的汉服达人“沙姐”,而其本人加入汉服活动,也是因为自视见多识广,却把日本和服、韩服、影楼装、戏剧装、古装等当做汉服,闹了笑话。
为了不掉队,孟基林开始恶补汉服知识,并联手沙姐写成《汉服 缺失300年的文化符号》,向资阳群众宣传汉服。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汉服爱好者聚集在一起,汉服爱好者从最先的几个人扩大到几百人,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中有了汉服展示,汉服舞蹈《水墨九曲》荣获四川省第七届“金秋乐”群众舞蹈展演金奖,并作为群众文艺代表节目参加了资阳市第三届社会文化艺术展演、首届四川艺术节“蜀人原乡 溢彩资阳”综艺演出。
“我们开展汉服复兴活动,是想让人们认识汉服,了解汉服,通过汉服这个平台和窗口,去回归中华传统文化,回归精神世界。”孟基林表示,汉服复兴还任重道远,全社会对汉服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回归现代生活,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雁城作为两汉重镇,除了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传承,资阳城郊出土的汉墓陶俑,更以文物级的真实成为汉服研究的重要环节,为大汉风仪和民族自信的回归,发挥出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汉兴雁城,三贤桑梓,古今汉服,衣袂飘飘。
多知道点
华夏风仪
——汉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
据了解,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后来的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
汉服的形制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袍服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着短衣,下穿长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志禄)3月17日,2016年全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以下简称“处非”)工作会议召开,通报全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工作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唐永良出席会...
资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