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雨润
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农”和“小微”企业面临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人行资阳市中心支行多措并举,用好用活货币政策工具,切实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的“撬动”和“杠杆”效应,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向“三农”“小微”企业倾斜,让更多的“三农”和“小微”企业分享到政策红利,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强化再贷款管理 用好用活货币政策
“缺钱”总是一些“三农”“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绕不过的难关,如何让支农支小再贷款“四两拨千斤”撬动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人行资阳市中心支行协调各银行机构要按照“精准、让利、支持”要求,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严格执行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发放的“三农”“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不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加点幅度(现阶段最高不超过5.75%、6.25%)的规定,利息之外不收取其他费用,并结合“三农”和“小微”企业生产周期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力争“三农”和“小微”企业资金使用3年内保持稳定,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据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经济下行压力仍未缓解的情况下,央行已明确要进一步加大再贷款资金的运用力度,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支小再贷款发放对象是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四类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支农再贷款发放对象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四类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
记者还了解到,支农再贷款可采取优质信贷资产质押方式或信用方式发放,支小再贷款则全部采取质押方式发放,质押品主要为高等级信用债券,包括国债、中央人行票据、国家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公司信用债券等证券资产。
经济下行压力中,“三农”“小微”企业要实现稳健发展,离不开政策优惠。为确保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红利的精准性,人行资阳市中心支行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小巨人·成长型”小企业、上市培育企业和今年各金融机构培育的小微企业中筛选一批诚实守信的优质企业,建立再贷款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库,按季更新向金融机构推荐,对支农再贷款资金的使用实行基地化管理,对使用支小再贷款资金的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
解燃眉之急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据了解,近三年来,人行资阳市中心支行共向5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支农再贷款23笔,共计15.07亿元。同时,截至今年4月末,有四家城商行驻资阳机构累计投放支小再贷款资金27680万元,人行资阳市中心支行向雁江农合行和简阳农商行发放支小再贷款6000万元,已使用支小再贷款4200万元。
为“三农”输送金融“活水”,为“小微”打通融资瓶颈。支农支小再贷款犹如雪中送炭,解决了很多谋求发展却受制于资金链断裂企业的燃眉之急,为他们摆脱经济下行压力提供了充足的助推力。该行在推动金融机构使用支农支小再贷款上成绩斐然,降低了融资成本,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问题,“三农”和“小微”企业得以大展拳脚,发展壮大。
为进一步加强对支农支小再贷款的管理,该行要求借用再贷款的金融机构要对发放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建立清晰细化、可核查的台账,并在台账中体现重点支持对象的相关情况。通过不定期电话回访、走访等方式核实金融机构台账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跟踪、监测、反馈使用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激励约束措施,督促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三农”“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支持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和平稳发展。
下一步,人行资阳市中心支行还将综合运用管理职能和政策工具,指导、督促相关金融机构用足、用好、用活现有再贷款额度,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再贷款使用规模,同时做好管理筛选支持对象工作,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落地落实。
新闻推荐
弘扬时代主旋律 提升文化软实力——资阳市开展系列活动重温“5·23”讲话精神
□本报记者李青依实习生李钰鼎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4周年,缅怀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杰出贡献,沿着《讲话》指引的方向,引导资阳市本土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