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外西街王褒宅邸已难觅踪迹。□ 本报记者 张方金 曹礼芹
行走在雁城外西街,一问“水工局”不知道的人极少,可问到“王褒宅邸”,大多数人直摇头,反而问,王褒曾在这里住过?
王褒,昆仑乡墨池坝(现雁江区临江镇墨池村)人,资阳三贤之一,是西汉汉宣帝时期的谏议大夫,与西汉杨雄齐名的辞赋家。生于公元前90年,病逝于公元前51年。其一生留下《洞箫赋》等辞赋16篇,《桐柏真人王君外传》1卷,明末收集有《王谏议集》11篇。
在王褒出生地,存有王褒墓和“洗墨池”。“洗墨池”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池,相传是由两股千年不断的泉水汇集而成,当年王褒在家乡刻苦攻读、勤学苦练,每天将用过的毛笔、砚台在水池中清洗,时间久了,池壁全部被染成了黑色,千年不褪,故后世又将“洗墨池”称为“墨池”。
在城区,王褒最被人熟知的遗迹可能是曾经的雁城八景之一“书台春晓”。据《资阳县志》记载,出城南5里,有山名书台,为西汉谏大夫王褒读书处,宋时立大碑20余座。明正德年间,知县张凤羽在这里建立书院,缅怀王大夫,更育新俊彦。此处每年野草初发、树抽新叶之际,春晨林间,百鸟争鸣,红日冉冉升起,朝霞绚丽多彩,书台绰约多姿,晨风吹皱墨池春水,与霞光交相辉映,点点金鳞,亦动亦静。书台春晓,生机盎然。后代的资阳大小文人曾在此留有文踪,最近的遗迹反映的是上世纪初文人们的活动。而现在这里已融入城区,只留下书台路供人联想。
具体到外西街来说,现在的水工局一带就是王褒宅邸,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难觅踪迹。正如72岁的王老伯说的,王褒宅邸应该是那时这条街最漂亮的风景,也是令人骄傲的标志建筑。
漫步于外西街,行人形色匆忙,车辆川流不息,楼房鳞次栉比,蓦然间,看见一位穿汉服的姑娘,跟着她,仿佛看到王褒在书台上读书,在洗墨池练习文章。一阵清风吹来,一愣,由雁江区文联主席孟基林根据王褒最有特色的作品之一《僮约》编剧的本土文艺外宣片、青春偶像短剧、汉服微电影《僮约》出现在脑海。才醒过味来,承继着三贤文化,这方水土正在培育着更美风景。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佳林)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对于雁江区小院镇雨台村73名学生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他们收到了来自资阳石油钢管有限公司送去的一份特别礼物。小院镇雨台村小学因条件落后,教育资源匮乏...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