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医疗诊疗服务队在小院镇柏林村开展集中诊疗服务(资料图片)。□ 张运 陈世胜 本报记者 罗黎
7月6日6时许,尽管下着雨,但雁江区小院镇柏林村村委会院坝里却是一片忙碌,搬桌子、抬板凳、架雨棚……区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和小院镇中心卫生院、柏林村卫生室组成的医疗诊疗服务队,正在为因病致贫群众开展集中诊疗服务做准备。
近年来,雁江区大力推进卫生扶贫,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并出台政策完善机制,切实解决因病致贫群众治病难、治病贵问题,为他们就医大减负。
一户不漏 一人不落
摸清家底实施动态管理
卫生扶贫,掌握一线情况是基础。首要工作是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目标对象的摸底调查,确保对象精准。
从牵头部门区卫计局,到区、镇、村三级医务人员及干部,层层重视、层层给力,及时摸清实情: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有22268名,接近贫困人口总数的一半。
6月27日至7月2日,雁江区再次发动各镇乡、村、组干部,扶贫办和各镇乡(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等组成调查组,对辖区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基本信息、病种、医疗费用等13项基础信息和93个病种进行调查,将其录入并上传到国家卫计委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管理数据库离线数据采集系统。“不少因病致贫群众告诉我们,卫生扶贫是他们的福音,为了让他们都能享受到这项扶贫‘红利\’,必须保证‘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区卫计局有关负责人说。
如何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落”?东峰镇卫生院的李雪梅回答:“每次摸底调查最少也得几天,都是早出晚归,一身雨水、一身汗水。但为了贫困群众,就算走再远的路、花再多的时间,我们也要做到全域全覆盖,确保每个因病致贫的群众成为卫生扶贫的对象。”
区卫计局副局长秦薇表示,摸底调查不只为了“准入”,还将通过定期调查审核,开展对卫生扶贫后得到治疗并康复的贫困群众的退出确认,来实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有进有出的科学化、动态式管理,让卫生扶贫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一户一档 一人一卡
编制个性化诊疗方案“对症下药”
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雁江区为因病致贫人口建立了登记册和健康档案,对其基本信息、疾病情况、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措施、转归情况进行台账管理,并向每户因病致贫家庭发放定点联系卡和***医疗救助证,以便他们随时与医生、宣传员进行对口联系。
一户一档,一人一卡,相当于因病致贫群众另一张“身份证”。通过建档立卡,可对他们患病情况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病、一次性能治愈、残疾等93种病种进行分类管理。然后,因人施策、分类诊治,落实相应定点医疗机构和治疗措施,编制个性化诊疗方案:能一次性治愈的,集中力量治疗;需要维持治疗的,安排定点医院治疗;需长期治疗的,由定点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健康管理。
柏林村42岁村民黄显平孤身一人、长期患病、丧失劳动力,只有一个已出嫁的姐姐可依靠。在7月6日的集中诊疗服务中,区中医医院了解到他的情况后,随即入户为其初步诊断。“你患的是肠外瘘和营养障碍,有机会治好,卫生扶贫能帮你解决一些困难。”听到医生的话,姐姐黄显英激动地哭了,她说,因为没钱治病,弟弟的病情一拖再拖,如今终于盼来了希望。
医院对黄显平的个性化诊疗方案是:立即住院,开展术前检查、腹壁感染控制和静脉营养治疗,情况稳定后进行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7月7日上午,黄显英就带着弟弟入院接受全方位诊治。
编制好个性化诊疗方案,才能真正“对症下药”,让因病致贫群众看得好病。
分级诊疗 有序就医
绿色通道让转诊无缝对接
因病致贫人群医疗救治工程,是雁江卫生扶贫攻坚工程七大措施之一。其中,确立分级诊疗制度,对因病致贫人员实行基层首诊、逐级转诊,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实现转诊服务无缝对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具体来说,村级卫生室、乡镇(中心)卫生院实行基层首诊,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区级医疗机构负责急危重症医疗救治;省、市级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等技术支撑。各级医疗机构为患者就诊、入院、转诊建立分级诊疗绿色通道,出据双向转诊证明,联系定点医院,让患者能够得到快捷、有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临江镇太子村村民李明仲5年前患双侧股骨头坏死,不能直立行走、不能弯腰屈膝、不能从事体力劳动,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只能选择保守治疗,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今年3月底,雁江卫生扶贫为他带来好消息。临江镇卫生院基层首诊中认定,需转诊到区级医疗机构诊治。随后通过转诊绿色通道,于当月被区人民医院接收并展开治疗。住院1个月,先后完成双侧股骨头置换手术。出院后1个月,顺利康复,可自由活动、干些农活。反复折腾几年的病,两个月就治好,李明仲高兴地说,自己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享受了好政策。
“太子村和柏林村属于不同区级医院负责的片区,所以李明仲和黄显平治疗的医院也不同。”区卫生扶贫办主任张明甫介绍,各区直医疗单位分片包干,组建了4支卫生扶贫服务队。这些专业团队除定期到各自负责区域进村入户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指导和疾病预防控制、巡回医疗服务外,还承担卫生扶贫定点医院的职责。
资金支持 政策保障
一站式报销为贫困群众看病减负
推进卫生扶贫,钱从哪里来?政策有哪些?
区委、区政府从区级财政拨付1000万元,投入因病致贫人员的医疗救治。同时,下发了《资阳市雁江区卫生扶贫工作方案》《雁江区卫生扶贫网格化管理方案》等一系列卫生扶贫政策文件,强化卫生扶贫工作的支持和保障。
根据这些政策,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5%,患者治愈出院,只需凭县(区)发放的《***医疗救助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和身份证,在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报账窗口缴纳10%以内费用即可。
而另外90%的费用从哪里出?张明甫告诉记者,“一站式”报销解决。即通过医疗机构减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专项医疗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医疗爱心基金救助等渠道共同为患者90%的治疗费“买单”。救治救助保障对象在区内门诊或住院治疗,一律现场减免补偿,实行“一站式”结算。
记者从雁江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心得知,普通的新农合参保对象在区级和乡镇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后,按照医院等级扣除不同起付线,合规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63%和80%。其中,不在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目录内的,参保对象需自费。
以黄显平为例,治疗费高达12万元左右,由于住院期间需要加强营养治疗,而这部分费用较高且不能纳入新农合报销,直接加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作为建档立卡的卫生扶贫对象,没有任何报销目录限制,他只需缴纳全部治疗费用的10%即可,如此微支付真正为他就医减负。李明仲也向记者介绍道,仅用4000多元他就治好了原本要花4万多才能治好的病,这比起自己过去几年吃药花费的2万多元都少了一大截。
据秦薇透露,下一步,雁江还有更多卫生扶贫惠民政策将配套完善,例如: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的门槛费,落实补充大病保险,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纳入新农合慢病门诊实行定额补助。
新闻推荐
小七月重回到父母怀抱。7月6日,本报对小七月曾作报道。□本报记者李小凤7月天,孩儿脸。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忽又雨后初霁。这一切对林月(化名)来说有点猝不及防,正如儿子郑伟(化名)这几天给她带...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