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出书找人写序,要么找业内的知名人士,要么找本地政要领导,很少会有人找一个连书都没有出过的年轻人来为自己的新书作序。
当接到唐晓梦先生让我为他即将出版的新书《风雨兼程上寮游》写序的电话时,心里可谓诚惶诚恐。凭我的资历、学识、水平以及年纪等等,都不足以给人作序,更何况是给一位博学的长者新书作序。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应允了下来,因为于情于理好像都推辞不得。敢于应允下这个棘手的活路,一是源于我对晓梦先生的尊崇和敬佩;二是源于这么多年私交从他身上学习到的知识和品行。所以,才敢于冒昧写下这些称不上是序的文字,只能算作是近二十年来我与他交往的一些感受。
和晓梦先生相识于我曾供职的一家报社。2001年转业回到资阳,因在部队从事了几年新闻报道,被安置在《资阳广播电视报》社上班。在报社当编辑,常常要与作者打交道,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晓梦先生写来的稿件。从三两百字的豆腐块到三五千字的大块头、从新闻消息到社会评论、从人物通讯到人生哲学、从纪实文学到神话故事,各种体裁的文章对他来说仿佛都是信手拈来,从其文章中可见他的阅读量之大和知识面之广。
更让我敬佩的是晓梦先生的智慧修为和仁爱为人,他性格直爽乐于助人,其朋友众多涉及各个领域。每次见到他都是带着慈爱的微笑。如今七十多岁的人腰杆挺得笔直,走起路来虎虎生风,骨子里透露出的军人刚毅气质,让同样当过兵的我感到格外亲切。虽然与他多次交往,但总觉其身上有着一些神秘而令人好奇的经历,直到2012年他发来一篇反映自己亲身经历援老抗美战争的纪实故事,才解除了一些神秘与好奇。
当过五年兵的我,没听说过在中国军史上曾有这样一场战争。于是好奇地在网上搜索发现,四十多年前一群未穿军装的中国军人,悄悄地开赴到了援老抗美的老挝战场,他们执行的是绝密的战斗命令。当时,中国的援老抗美战争从来没有对外公开过,这群军人秘密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援外作战任务,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异国他乡。他们回国后将这段战斗经历悄悄地隐藏在了心里,因官方未对外宣布,世人也无从知晓。直到十多年前国家出版的相关文献,才对这场战争进行了简单记载,这段历史也才渐渐浮出水面,回到人们视野中,而唐晓梦当年就是这支秘密部队中的一员。
得知有这样一段神秘经历,我便请他把那段烽火岁月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写出来,并以《一个资阳老兵的援老抗美记忆》为专栏进行了连载。开了专栏每期等着要稿子,自然不能让报纸开“天窗”,勤奋的晓梦先生便笔耕不辍,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不断呈现在报纸上。故事刊登后,在读者中反响极好,一些外地的老兵读了后给报社来信要晓梦先生的联系方式,说要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他,请他写了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连载先后持续了一年多。
今年春节刚过,收到晓梦先生发来十多万字的书稿《风雨兼程上寮游》,全书采用章回体小说的方式,共二十二回,每一回前后都由一首诗来承上启下,二十二回共四十四首诗,可见其文学功底之深厚。因为这段历史距今已经近半个世纪,当年秘密参战的许多细节无法准确回想起来,很多事实也无法考究,所以他放弃了采用纪实的方法来写,而是用文学的方式呈现这段历史,可见晓梦先生的严谨。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讲述的故事基本都是当年真实经历的再现。
援老抗美战争当年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历史被埋没,很多故事被遗忘。虽然历史中常常会有被遗忘的空白,会有被尘封的碎片,但历史从来都不应当被人视为过眼云烟。作为一名老兵,晓梦先生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下这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是为了把它交给未来。半个世纪再回首,依稀文字记不够。那场战争早已经过去了,阅读晓梦先生的这些文字,能够感受到老兵兵心不变,他依然守望着老兵的回忆,自豪着老兵过去的荣耀,恪守着当年当兵人的信仰,回忆着对老部队的眷恋,继续着对老部队精神的崇拜。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读的书,这是一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了解的历史。在这些充满激情和传递着温度的文字背后,展现出的更多是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传递出的是热爱生活、坦荡为人的正能量。
因本人才疏学浅,实在担当不起为晓梦先生作序的重任,对书中透露出的家国情怀及其博学多才、内外兼修的品质,亦无法充分表达。拉杂写下这些肤浅的文字,权当一个新兵对一位老兵的敬意!
新闻推荐
五世同堂欢。实习记者秦建华摄陈玉贞老人满脸幸福。本报讯(记者李青依)“松柏常青鹤寄语,蟠桃捧出献寿星。”3月5日,雁江区堪嘉镇纸厂村5组的陈玉贞老人迎来了她100岁生日。“这是第一次这么隆重...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